無處不共享 現在應用在雨傘上
來自廣東省深圳市的商人趙書平對共享腳踏車在中國的發展印象深刻,也深信「任何東西都可以共享」——趙書平以此為概念,投入了 1,000萬人民幣(折台幣約 4,490萬元),在今年 4月創辦了公司「共享e傘」,希望可以把共享的概念發揮到雨傘上。
30分鐘兩塊錢 可以自由取用
這幾個月來,「共享e傘」一共在上海、南京、廣州、南昌等 11個城市發展,這些雨傘大多掛在公車、地鐵站的欄杆上。使用者只要存入 19塊人民幣(折台幣約 85元)的押金,就能以每 30分鐘 0.5人民幣(折台幣約 2元)的價格自由租用雨傘。租借方式則是透過手機掃描雨傘上的QR code,來得到一組解除雨傘鎖扣的密碼。
近30萬支傘不見了
但是根據《澎湃新聞》上周四(6)的報導,「共享e傘」投入的 30萬支傘幾乎全部失蹤,也讓許多人認為共享雨傘或許不如想像中可行。
物品單價高 代步工具有市場
Quartz便以叫車服務Uber為例,認為共享汽車之所以能蔚為風潮,主要是因為共享汽車比自己購買、保養一台車還要便宜——同樣的道理在共享腳踏車上也行得通。雖然腳踏車比汽車還要便宜,但是維護腳踏車總得花上不少錢,再加上有了共享腳踏車,使用者也比較不用擔心失竊的問題。
雨傘沒什麼共享需求
然而,Quartz表示一般人如果在下大雨忘記帶傘,雖然多少會有想租傘的衝動,但是以經濟效益來看,雨傘長期下來並不像車子、腳踏車一樣有共享的需求。
共享雨傘是偽需求?
因此在「30萬支雨傘不翼而飛」後,也有不少網友批評「共享e傘」是種「偽需求」,意指沒有切中要點、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供給行為,不過創始人趙書平並不認同這種說法。
「不是滿大街跑才叫共享」
在與《澎湃新聞》的訪談中,趙書平表示大家把傘帶回家這件事是在他們的預期之內,他說:「我們都被無基座的共享腳踏車模式給誤導了,認為一定要滿大街跑才算是共享,但這是錯的。」
「雨傘和腳踏車並不一樣,腳踏車是你可以停放在任何地方,但是雨傘如果沒有掛欄,就沒辦法單獨站在那裡。」
巴不得大家把雨傘帶回家
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差異,趙書平認為,大家才會傾向把雨傘帶回家掛,他也直言自己「巴不得」大家把雨傘帶回家,因為這意味著雨傘起碼是安全的。趙書平也以投入在上海的 5萬支傘為例,指出真正失蹤的傘僅有 500支,他們其實可以透過使用者的手機定位來找到另外 4萬9,000多支傘。
言談間顯示信心 會繼續投資
因此儘管各界目前不看好,趙書平在言談間仍表達出對共享雨傘的信心,他也表示接下來「共享e傘」還打算再投入另外 30萬支雨傘。
延伸閱讀:《共享經濟 賺外快的新途徑》
《Airbnb譯名「愛彼迎」 搶食中國市場大餅》
《他們為了直播整形 中國年輕人的網紅夢》
參考資料:
01 Brolly bad show: Chinese sharing startup loses 300,000 umbrellas
02 Chinese umbrella-sharing firm remains upbeat despite losing most of its 300,000 brollies
03 An umbrella-sharing startup in China already lost most of its 300,000 umbrellas
04 30万把共享雨伞一伞难觅,创始人:正常,伞可以带回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