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前瞻:我的就是你的,共享經濟到底在共享什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端傳媒文/ 楊靜、實習生 左夢格(發自香港) 

一張床,一間實驗室,一個鐘頭,一隻狗,一樁官司,極簡生活和膨脹物慾,機會和風險,我的就是你的,就是我們的⋯⋯

文章插圖

聖誕東京天氣回暖,唯晚風還有些凜冽。西新宿的尋常小巷,東京青年妻木純平匆匆返家,迎接在Airbnb訂下他臥室的新房客。

他一人租下一室兩廳的小公寓,僅做極簡裝修。正廳向陽,落地門旁是一張原木長桌,配兩隻木椅。斜對角用儲物格隔開空間,擺放自用單人床。臥室用做客房,房中單人床配鮮麗床品,床頭櫃上有《小屋使用指南》,妻木用漫畫和英文標清鑰匙、wifi、馬桶、電器的使用方法。

這間臥室在Airbnb登記才幾個月,訂房的人源源不絕。來自台灣、歐美的房客留下積極評價:「離地鐵站很近」、「乾淨,面積大」、「房主沒有傳說中的日本口音」。平均350港幣一晚的要價也物超所值,同樣價格在新宿只夠睡膠囊旅館。

《日本時報》報導,過去一年造訪日本的旅客人數翻了五倍,國內旅館供不應求,然而全日本登記Airbnb的房間只有兩萬多,遠遠落後其他國家。妻木算是先行者,通過出租臥室,他每月七千五百塊港幣的房租壓力驟減,也可以和志趣相投的外國遊客交流創業、設計和編程。

妻木是從事網站設計的自由職業者,曾在大型公司供職,他計算工作時間和社交花費,發現僱員生活空間狹隘,收益不多。辭職後,他的生活狀況不錯。在日本,公司無論規模都會建設網站,前端設計的市場需求很大。有時也有機會遠赴海外,完成當地公司的短期合約。

最近三年,妻木利用零散時間建立社交網站平台,連結日本青年人和海外公司,也吸引提供留學、獵頭服務的仲介公司置放廣告,推動日本人去海外工作。雖然目前活躍用戶不過幾千人,但他堅持這是最大熱情所在,並且這份經歷頗受做IT公司欣賞,最近還為他贏得荷蘭線上訂房網址Booking.com的面試機會。他說:「如果有機會,我會提起做Airbnb房東的事,相信Booking.com也想吸收共享經濟的經驗。」

出租臥室同時,妻木也在租用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在柏林工作期間,他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按時計費的使用方式,享受低廉便捷的辦公設施,也結識想法相近的人,甚至得到共同開發新項目的機會。回到東京後,他在新宿找到類似咖啡屋,只要天氣不是很糟,都會堅持過去工作。

「若論環境、飲料,東京完勝柏林,可是哪怕幾個小時共處一室,日本人很少相互搭訕,覺得會打擾對方。」妻木笑着描述最近的遭遇。「不過每天上班時間咖啡廳已經擠滿自由職業者,午休期也有上班族進來,相信東京人會碰撞出什麼。」

無論是共享居住房屋,還是辦公空間,扁平化的交往模式必然使人際接觸更加直接頻繁,對於日本來說是個挑戰。不過,《日本經濟新聞》剛剛出爐的「2015年年度熱詞」中,「Aribnb」和「蘋果手錶」、「精釀啤酒」等頭條常客一起上榜,如妻木所言,共享的生活方式已經進入日本。

文章插圖

是的,近幾年,共享經濟在各地登上頭條——Airbnb上市、「反Uber聯盟」成立、亞非南美國家新進湧現的本地化公司。

 

3350億美元
據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估計,到2025年,共享經濟會得到3350億美元的收益。

不過,至今共享經濟還沒有一個能夠「共享」的定義:有人注重平台共享,認為亞馬遜才是經典模式;有人強調合作,斷定只有人和人直接接觸的平台才算的上共享經濟;還有人認準僱傭模式必須是自由職業或兼職類型。

埃里克斯·史代佛尼(Alex Stephany)是英國共享停車位公司Just Park的創始人,他根據創業經驗和對共享經濟圈的了解,總結出幾個共享經濟的特質:共享經濟發掘人們未能物盡其用的物資,通過網絡將其與有相關需求的社群連結,在滿足使用需求同時,降低想要擁有這類物資的慾望。

共享經濟類型公司創業的高潮集中於2008年之後,是金融危機的產物,折射出人們意圖開源節流的想法:減少對於物質的佔有慾,利用閒置的資源。如今,共享經濟快速滲透各種產業,史代佛尼所說的「物資」外延也像章魚觸手,四處延伸。Just Park分租停車位、印度公司Ola出租交通工具、Time Republic交換多餘的人工時間、Chegg則包攬從出租教科書到找實習家教等學生的日常。

共享的物資不止生活必需品,也擴展到專業用品。2011年成立的Science Exchange,是為科學家提供所需實驗服務的線上市場, 被《經濟學人》稱作「實驗界的Uber」。創始人之一伊莉莎白·羅恩(Elizabeth Lorns)是一名乳癌專家, 曾任職邁阿密大學醫學院。她發現,當自己的實驗室沒有時間或資源完成實驗時,很難找到願意提供實驗服務的供應方。Science Exchange 的 「合作實驗」」也就應運而生:來自全球400多間實驗機構在這個平台為客戶提供超過1800項分析和實驗技術的服務。

相比妻木經常造訪的咖啡屋型共享空間,Science Exchange則像為科學家搭起臨時實驗室。用戶只需瀏覽比較不同實驗室提供的服務與價錢,再下訂單進行點對點協商。羅恩的團隊則在需求方和供應方之間,承擔溝通和配對的角色,提供同行評估、法律、支付等服務。

也有奢侈品企業取經「共享」,通過循環利用,降低每次使用收費,向用戶提供那些原本消費不起的物品。線上服裝租賃公司Rent the Runway的主頁,乍看起來和淘寶、ASOS等零售網站相似,充斥成百上千的服裝照片。這些價格不菲的設計師品牌動輒上千美金,但在這裏,用戶只需花費原價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就可以借穿十天。同一條裙子下有時有近百條評價,婚禮、生日、表演、舞會,女人們把閃耀的瞬間凝結在照片中,上傳網絡作為最形象的用戶反饋。

如果說Just Park體現人們開源節流的選擇,同樣倡導「使用替代擁有」的Rent the Runway映射的,可能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始終無法停止膨脹的消費慾望:雖然沒錢購置奢侈品,始終可以經由租借消受幾晚;同樣價錢能夠消費的奢侈品陡然倍增,穿穿脫脫,更換造型之際,才是心理滿足程度最高之時吧。

 

文章插圖

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的調研報告顯示,人們選擇共享經濟的主要動因是經濟導向:56%的受訪者指出被「低廉的價格」吸引,32%則是因為共享經濟為市場提供「更多的選擇」。可見,人們選擇「共享」是為了「經濟」,但如有時,「經濟」也可以是為了「共享」。

整整一年都陷入「接收還是排斥難民」大辯論的歐洲,在過去幾個月一齊見證了「難民房客」的興起。一個名為 Refugee Welcome(難民你好)項目剛一啟動,就宣佈自己是難民界的Airbnb。難民組織和有意接收難民一同生活的歐洲家庭通過Refugee Welcome的網絡建立聯繫,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完成匹配、入住以及交付房租等環節。

發起人蓋琳(Mareike Geiling)和卡克什卡(Jonas Kakoschke)是一對德國情侶,兩人目睹着地中海海難的慘狀,還有難民登陸歐洲後在難民營內的糟糕生活,決定做點什麼。擅長編程的卡克什卡很快想到,可以通過設立網絡尋找和自己一樣有心幫助難民的歐洲人,通過出租房間的方式,解決難民的住宿問題。這個最早在德國啟動的項目,現在已經散播到二十餘個國家。僅僅在德國和奧地利,網站就已為近200名難民找到當地家庭入住。Refugee Welcome要求註冊者提供的房間必須滿足一定質素,「請為難民提供至少和你自己房間水平一樣的條件」;而大多數註冊的歐洲人也並非為了賺取房費,甚至不乏房主僅收取象徵性費用的案例。

在這個社群心中,分享空間的最終目的在於創造「共同生活的體驗」。「難民融入歐洲的時間至少需要一個世代」,一名成員接受訪問時說。「共同生活」就是這一世代歐洲青年從日常介入當地政治的選擇。除了出租房間,社群成員還會在線上和線下共同組織遊行、分享,希望通過行動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改變人們對「難民危機」的負面看法,「理解取代仇恨」。

Refugee Welcome 的另一個「共享」努力,是通過眾籌募集,增加難民支付房租的資金來源,使難民有足夠時間在歐洲諸國立足,然後得到工作和教育機會,獨立生存。眾籌是共享經濟在金融領域的延伸,越來越多的非營利機構和藝術家、文化人士轉向眾籌平台,吸引有興趣的人前來贊助需要募款的項目。

去年9月到12月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艾未未個展中,室外展示的場域特定裝置就是依靠Kickstarter籌款完成。當時策展人預計,將八棵七米高的「古樹」從中國運去倫敦,再將它們置於博物館庭園裏,整個項目需要約10萬英鎊。展覽的準備時間極短,很難通過常規手法籌款。策展人決定在Kickstarter上放手一試。結果,1319個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支持者很快捐贈了123,577英鎊,策展人直說驚喜。

這件名為「一個中國」的裝置藝術充滿政治寓意,借來自不同地方的樹木殘枝拼接成的「中國古樹」,質疑到底是什麼是「一個中國」。艾未未強烈的政治傾向事實上正是這次眾籌成功的關鍵。這位藝術家一直身體力行通過互聯網向世界展示,如何經由分享生活中被忽視或掩蓋的細節來訴說思想,改變現狀。

在Kickstarter支持諷刺中國政治現狀的艾未未,就是認同他政治理念的行動。每人量力而為,捐出5鎊到5000磅不等,促成艾未未的作品飛來倫敦,供人免費參觀,這種變不可能為可能的參與感,對於參與者來說價值連城。早在2011年,艾未未的名字就曾與眾籌聯繫在一起。那年,胡佳、艾曉明等活躍人士在twitter上發起「給艾未未當債主」的活動,得到幾千民推友認同,大家集體「借錢」幫助艾未未償還稅務部門索要的1500多萬稅款。

文章插圖

「我的就是你的」,共享經濟憑藉強烈而誘人的邏輯一步步改變人們的生活、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嘗試使用或租賃別人的資源與服務,當然也不乏唱反調者。

「全球反Uber同盟」顯然不願意和Uber「共享」一個世界。在不少出租車司機眼中,Uber打破市場秩序,不需花費高昂代價交稅、取得牌照以及相關保險,卻常以低於市價的價格和出租車搶奪顧客。反對者的殺手鐧就是祭出Uber司機酒後駕車、性侵乘客的案例,指責事故責任被分攤到乘客身上,「我的責任就是你的責任」,Uber公司則不願埋單。

類似的批評也指向Airbnb。這家公司醜聞大多和審核標準放鬆有關,不具備出租條件的房屋大量接客,導致意外頻發;或者使用者心術不正,並不只是想租賃空間。廣為流傳的「Airbnb恐怖故事」包括:住客發現房間裏藏有針孔攝像頭或是在夜裏被房東性侵,房東發現臥室曾被住客用來拍攝色情電影,天花板上還殘留已凝固的不明液體,黑旅館假扮民宿或是普通家庭宰客,住房沒有達到基本安全標準,傷害住客人身安全。有的城市對於出租地產有細緻嚴格的審查,房主也許沒有絲毫障礙就可以在Airbnb登記房間,可他卻可能因違反管理法規而承受各種懲罰,有時甚至會被趕出自己的住房。

責權模糊是共享經濟廣為詬病的焦點,不少公司在用戶註冊時,會要求使用者同意自己遵守當地法律行事,責任自負。不過這部分條款多藏在長達幾頁的「服務協議」中,大多數人不會細讀,只是匆匆滑到頁尾,勾選「我同意」。一家旅遊業共享經濟公司向記者表示,他們既不屬於IT產業,也非旅遊公司,只是網絡平台,不會按照這兩個行業的法律法規約束自己,但是他們會一早告知在用戶這一點,讓他們明白公司不會承擔有關法律責任。

部分共享經濟公司已在着手處理這一層面問題,開始和城市或國家政府溝通,通過立法明析權責。有「歐洲共享經濟之心」美稱的英國,政府於2014年開始探索發展共享經濟的道路,尤其關注保險、產權等政策法規的變更。同年成立的獨立機構「英國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UK),為成員公司(包括Airbnb,Task Rabbit)提供培訓和諮詢,也處理投訴和建議,是一個與英國政府合作的規範平台。

「我的就是你的」,共享經濟的邊界還在不斷延伸,牽涉其中的各方也在博弈。這個金融危機的產兒,也許終將變成我們生活中的尋常事,畢竟也有人一直堅持,人類經濟行為自古以來就是共享和交換,我的,從來都是你的。

更多端傳媒精彩內容:《迷航於台灣、中華、亞洲之間的故宮南院
如果蔡英文當選,縮減陸客能「制裁」台灣嗎?
從 David Bowie 到坂本龍一:七位創作力滿點的抗癌「戰士」

端傳媒 logo

端傳媒

端傳媒(theinitium.com)是一家立足香港、面向全球華文讀者的綜合性新聞機構,以移動應用和網站為傳播主體,以原創深度報導和可視化數據新聞為特色,致力於以新聞專業主義的立場和世界公民的視野解析大中華地區及國際事務。APP下載地址:https://theinitium.com/downl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