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煉鋼工廠到家中暖氣 德國減碳方法:先讓民眾對「排碳」有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林育立 (中央社駐柏林記者) 

透過碳費的立法,讓企業和民眾對排碳有感,被迫付出排碳的真實社會成本,碳排才有減少的可能。

文章插圖

德國每年有一半的時間是冬天,暖氣的重要性不下於台灣的冷氣。為減少建築的碳排,政府原本打算強制民眾更換採用化石燃料的暖氣設備,結果導致社會怨聲載道,不得已妥協才平息民怨。

這是德國過去一年最具爭議的政策,彰顯要大眾為日常生活造成的碳排付出代價有多麼困難。

首先,先了解什麼是「碳交易」

談到碳排有價,首先得介紹歐盟碳交易機制。歐盟是全球最早實施碳交易的地區,實施近20年來成效有目共睹,成為各國仿效對象。

碳交易的原理很簡單:歐盟發放「排碳的權利」給發電、煉鋼、水泥等能源和製造業,有碳權才可燃燒化石燃料;為提供減碳誘因,企業還可到碳交易市場將用不到的碳權賣掉。

隨著可分配的碳權逐年減少,碳的價格不斷成長,排碳得付出更高代價時,零碳排的再生能源減碳技術將突飛猛進,達到減碳目的。

室內暖氣碳排三成,德國:換上新暖氣吧!

在德國,室內暖氣主要來自瓦斯和燃油等化石燃料,碳排占全國總碳排量的三成。為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德國的做法是立法規定民眾使用特定的暖氣設備,配合逐年提高的碳費。

首先是暖氣設備。經過一整年的爭辯後,國會在9月終於通過《建築能源法》,2024年1月起實施。未來新建築的暖氣至少65%來自再生能源,消費者可選擇用電的熱泵,或將來可轉用綠色氫能的天然氣暖氣設備。

其中熱泵由於相對容易安裝,目前在寒冷的北歐國家已相當普遍。政府在新法中同意補助三成的購置費用,預期將取代傳統使用化石燃料的暖氣設備,為歐洲的暖氣帶來革命。

至於綠氫是再生能源電力進行水電解所製造的氫能,德國稱之為「未來的石油」。如果暫時沒有綠氫可用,天然氣暖氣設備從2029年起必須逐年增加生質甲烷的比例。生質甲烷來自農業和食品的有機廢棄物,可作為天然氣的替代品。

文章插圖

民眾:換暖氣太貴了啦!

房子的暖氣系統可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強制更換因此引起很大爭議。政府決定從善如流,舊的設備壞了修好還可繼續用。

新法還要求,地方政府在未來幾年規劃地區性的供暖系統,同樣以65%的再生能源為目標,讓民眾有更多選擇。區域供暖在溫帶國家盛行,簡單說就是用地下鋪設的管線集中供應暖氣和熱水,比家家戶戶自己裝暖氣更有效率。

以價制量,讓民眾對「排碳」有感

此外,明年起德國將提高化石燃料的碳費到每噸40歐元,2025年進一步調高到50歐元,到了2027年預估將達85歐元,屆時德國的碳交易也將正式併入歐盟的機制。使用瓦斯和燃油供暖的家庭,明年起也一樣得繳交碳費,每年將增加好幾百歐元的支出。

這套新制度以價制量,讓民眾對排碳有感,進而鼓勵屋主改善屋頂、窗戶和牆壁的隔熱,達到減碳目的,因為隔熱好的房子暖氣支出低,碳費也隨之降低。

德國有一半的人口租房子住,法律還規定房東也需分攤碳費;房子隔熱愈好,房東負擔的比例就相對低,同樣也是鼓勵房東出資改善隔熱。

文章插圖

煉鋼業碳排最高,德國綠氫煉鋼創全球首例

碳費的徵收迫使製造業減碳,碳排最高的煉鋼業尤其有急迫性。今年7月,德國最大鋼鐵廠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在經濟暨能源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的見證下,宣布獲歐盟20億歐元(約新台幣700億元)的補助興建新設備,預計2026年年底運轉,逐步轉換成綠色氫能煉鋼。

這是全球第一次有鋼鐵廠用零碳排的綠氫取代煤炭煉鋼,哈貝克稱是為德國鋼鐵業未來奠定基礎的一刻。

好家電也是減碳幫手!

製造業減碳的重要性,可從9月舉行的歐洲最大家電和消費電子商展「柏林消費電子展」(IFA)見端倪。

在節能減碳的旗幟下,延長使用期限成了家電業的新趨勢,歐洲最大家電製造商「博世西門子家用電器」(BSH)在會場上宣布將擴充零件庫存,今年起電冰箱、洗碗機等家電的零件將足夠消費者用15年,比原來的10年更久。可見家電能修就修、減少垃圾量就是減少碳排最好的方式。

文章插圖

從日常生活到尖端科技產品,晶片無所不在。全球最大晶圓代工業者台積電,日前宣布將在德國興建歐洲第一座生產基地,原因之一也是看上德國充沛的綠電資源和用100%綠電生產晶片的競爭力。

氣候變遷對生活的直接影響日益顯著,再也沒有人會質疑減碳的重要性。透過碳費的立法,讓企業和民眾對排碳有感,被迫付出排碳的真實社會成本,碳排才有減少的可能。

當可分配的碳權愈來愈少,到了2050年再也沒有碳權可分配時,歐盟的碳交易機制就可功成身退,實現碳中和。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