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孩子沒有貼紙,這是情緒虐待」 怪獸家長的無差別誣告已成韓國老師的噩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廖禹揚 (中央社駐首爾記者) 

一名年僅24歲的年輕女教師2023年7月在任職的首爾瑞草第二小學教室內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件事原本被校方壓下,但透過同校教師在社群網站上發布的控訴信快速擴散,點燃韓國各地同樣因怪獸家長、校方職權壓力而痛苦不堪的教師怒火,促成連續數週在首爾市中心的示威與哀悼活動。

上萬名教師全身穿著黑衣,在攝氏30多度豔陽下聚集在韓國國會前靜坐,即使汗如雨下,都不及他們在職場中遭受到的不平待遇來得痛苦。這名香消玉殞的年輕女老師並非第一起不堪教育現場壓力選擇輕生的教師,過去五年來,已有至少100名教師自殺,逾半數為小學教師。正是因為教師處境持續惡化,這次事件才會引發如此大規模示威。

文章插圖

87%老師考慮離職 

韓國教師曾經是在社會上相當受到尊重的職業,但隨著教育觀念改變,兒童保護意識興起,保護兒童的相關法令、教育持續強化同時,韓國校園文化也快速扭曲。滿懷熱忱的年輕教師嚮往的教育現場,成了葬送夢想與生命的修羅場。

根據韓國國民健康保險公團統計,2022年教師因憂鬱症求診件數達到15萬8,066件,為2018年8.8萬件的1.8倍;睡眠障礙則有近11萬件,是四年前的1.6倍。而教師勞動組合聯盟在2023年5月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現職教師中近一年內曾考慮離職或轉換職場的比例高達87%。

保護學生的規範變成教師的惡夢 

在升學主義高張的韓國,教師們被賦予教育學生的重任,但進行教育指導的權限卻相當薄弱,就連阻止在教室裡大打出手的學生,都可能會因喊叫、阻攔的肢體接觸等,被指控為虐待兒童的惡人。

各地方政府自2010年起陸續頒布的《學生人權條例》,以及韓國國會在2012年及2015年修訂增補的《校園暴力防治法》與《兒童福利法》被認為是改變韓國教師處境的重要癥結之一。

《校園暴力防治法》為嚇阻學生施暴行為,施暴學生的暴力行為都會列入紀錄,影響大學升學考試;尚且不論對學生是否真有嚇阻效果,在升學主義至上的社會風氣下,這項規定明顯增加家長向學校及老師提告的動因,也讓重視升學率的校方更消極應對學生不當行為。

2015年修訂的《兒童福利法》特別規定,「任何人都不得對兒童進行性、身體、精神上的虐待」。這項規定原本是在過去打罵教育仍盛行的年代,為徹底根除虐兒、尤其是施暴者為家長時難以介入的問題所訂定的解決方案。相關案件告發必須無條件交由警方調查,且告發者不必負誣告責任,被告發者必須舉證自清。

升學主義下的怪獸家長

但適用到教育現場時,這項規定卻成了家長們的「武器」,使老師們動輒得咎。「現在連獎勵學生用的貼紙都不能發」,一名小學教師向媒體表示,「因為家長會投訴說小孩因為沒拿到貼紙而難過,指控這是情緒虐待」。

家長舉報老師虐待兒童時,老師必須接受長時間的檢警調查,且不得與當事學生接觸,這也使得多數被告教師遭受停職處分,即使最後獲得不起訴處分,也沒有任何方式能取得這段時間的薪資與權益補償。根據實際調查,相關舉報案件近七成最後都以不起訴作結。

教師痛斥「無差別誣告」尋求再次修法

引發大規模示威的教師輕生事件中,該名女教師的親屬透過她留下的日記、工作日誌等資料及同事證詞得知,她在離世前幾個月內不斷遭受家長投訴騷擾,包括因學生用鉛筆劃傷同學的頭,就讓家長氣得跳腳,大批她沒資格當老師,甚至深夜撥打她未曾向學生公開的私人號碼騷擾。

韓國教育開發院2019年發布的《教權侵害現況與特性》報告統計,這類肇因於學生家長的教權侵害事件比例從2014年的1.57%上升至8.56%,多為對教師指導的不當干涉與提告等。

韓國國會2023年9月下旬通過四部教育法規的修正案,包括《教師地位提升與教育活動保護特別法》、《初中等教育法》、《幼兒教育法》與《教育基本法》,為飽受家長不當投訴打壓的韓國教育界帶來一線曙光。但在修正案通過的兩個月後,韓國全國教師再次走上街頭,除為在教育現場犧牲的教師要求真相,也為毫無改善跡象的「無差別投訴」行為尋求進一步修法。

「教育四法」修正內容中明文規定,不得將教師的正當生活指導視為《兒童福利法》第17條規定的身體、心理虐待行為,但時隔兩個月再次走上街頭的教師們指出,來自家長的「無差別誣告」仍未見改善,針對瑞草第二小學輕生教師所帶班級學生的家長調查也被高舉輕放,以「無嫌疑」結案,並未正視家長行為給教師帶來的身心壓力。

這次,12.5萬教師聯署要求查明瑞二小輕生教師輕生的原因,並修正《兒童福利法》,明定「教師的生活指導不屬於兒童虐待」,為韓國教師找回執教鞭的權利與尊嚴。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