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水道變成塑膠高速公路
有些人可能認為汙染海洋最嚴重的國家是生產或消費最多塑膠的國家,但事實並非如此。生態網站Earth.Org指出,與一般認知不同的是,大多數塑膠垃圾並非直接傾倒到海洋,而是透過溪流或河川排到海裡。
荷蘭「海洋潔淨基金會」(The Ocean Cleanup)研究團隊發現,陸地面積相對較小、海岸線較長、降雨較多、廢棄物處理系統較差的國家較可能將塑膠垃圾沖入大海。
研究發現,2019年全球海洋塑膠垃圾有35.2%來自菲律賓、12.5%來自印度、7.22%來自馬來西亞、6.98%來自中國,等於全球逾三分之一海洋塑膠垃圾來自菲律賓,數量驚人。
菲國擁有7,641座島嶼、4,820條溪流與河川,環繞的珊瑚礁生態系統面積達2.7萬平方公里,是全世界海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然而,菲律賓數量繁多的島嶼、河川及綿延無際的海岸線,卻使塑膠垃圾更容易流入大海。
根據這份報告,與菲國相較,印度、馬來西亞和中國分別擁有1,169、1,070及1,309條溪流與河川。這些水道變成「塑膠高速公路」,將塑膠垃圾輸送到海洋。
環保和貧窮的翹翹板
菲律賓成為全球最大海洋塑膠垃圾來源國的另一個因素,是大量貧困人口與隨之盛行的「小包裝經濟」(sachet economy)。
菲國環境暨天然資源部估計,菲律賓每天產生6.1萬噸固體廢物,其中24%是塑膠製品,最大來源是各種快速消費品的包裝、塑膠餐具和塑膠袋等。「海洋潔淨基金會」研究指出,菲律賓的巴石河(Pasig)是全球塑膠汙染最嚴重的河流。
走訪這條馬尼拉都會區的主要河川可以發現,許多貧民窟位於巴石河沿岸。這些溪流沿岸居民大部分領日薪維生,每天收入有限,買不起大瓶裝產品,試用品大小的塑膠小包裝洗髮精、沐浴乳、咖啡、洗衣粉等,成為他們的首選。
菲國統計署數據顯示,2023上半年,22.4%菲律賓人處於貧窮線以下。馬尼拉都會區人口近1,467萬,不少民眾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當果腹都成問題時,很少人會關注到如何保護環境、減少汙染。研究發現,巴石河汙染65%來自家戶垃圾、30%來自工業廢棄物、5%來自河岸居民丟棄的垃圾。
小包裝,才能省錢
45歲的馬尼拉都會區曼達路永市(Mandaluyong)居民阿爾維諾(Melanie Alvino),一家九口每月收入約1萬7500披索(約新台幣1萬元),他們一家只買小包裝產品,像是洗髮精和沐浴乳,一小包可以給三個人用,比較經濟實惠。
阿爾維諾說,如果買大瓶裝,孩子們可能用太多,就會造成浪費。像是味精、米、三合一咖啡等,她也選擇小包裝。
32歲的魯卡(Lara Grace Luca)生了五個孩子,最小的才六個月大,但其中一個孩子已經過世。她的丈夫是物流理貨員,每天賺450披索。她表示,大瓶裝的味精、食用油、咖啡、奶粉比較貴,他們只買散裝的小包裝產品。至於孩子們愛吃的零食,他們都買每包1披索的迷你包裝,就算買許多包,也只要10披索左右。
魯卡說,因為超市售價較高,他們通常在傳統市場或住家旁的小雜貨店買東西,散裝的洗髮精每包只要5披索,「這樣我們可以省更多錢」。
清也清不完
因巴石河汙染「惡名昭彰」,馬尼拉大都會發展局自2017年起展開整治。數據顯示,當時每年有6萬3,700噸塑膠垃圾自巴石河流入海中。
時任馬尼拉大都會發展局長丹尼洛.林(Danilo Lim)說,防洪和汙水管理辦公室人員定期疏通河道,清理垃圾和其他雜物。大都會發展局、巴石河整治委員會和地方政府也會派出垃圾清理船收集廢棄物。
七年過去,巴石河汙染仍未明顯改觀。河川汙染也影響馬尼拉居民生活,由於大量廢棄物堵塞排水道,加上排水和下水道系統未臻完善,每到雨季,馬尼拉都會區積水、淹水情形屢見不鮮。
去年9月,大馬尼拉地區主要幹道乙沙大道(Edsa Blvd)大淹水。馬尼拉大都會發展局總經理利巴納(Procopio Lipana)說,主因是一塊膠合板和其他塑膠材料阻擋排水系統,雨水流不出去。他表示:「儘管我們不斷清理水道,仍然收到大量垃圾。」
環境暨天然資源部指出,菲律賓廢棄物產生率每年攀升,回收和再利用率卻落後。因此,大量固體廢棄物仍是菲律賓現今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