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裡都是騙人的」2023年上萬篇論文遭撤回,科學造假工業現正擴張中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近年,學術界論文造假的事件層出不窮。論文造假的程度究竟多嚴重?可以先看看這些數字:

近期英國知名的學術出版社「約翰威立」(Wiley),因論文造假醜聞,宣布關閉旗下19種學術期刊;一名德國麻醉學家博爾特(Joachim Boldt),被各個科學期刊撤回超過200篇論文;以及,光是2023年一整年,就有超過1萬篇科學論文遭撤回。

去年12月,科學期刊《Nature》上的一篇研究指出,學術論文造假的狀況一年比一年嚴重,許多出版商正努力揪出由論文工廠產出的造假文章。而在2023年,單一年度論文遭到撤回的數量,已創下歷史新高。這些大量產出的假論文,很可能會使許多科學領域越來越缺乏有效的研究基礎,發展受到阻礙。

專家:還只是冰山一角

根據《Nature》上的研究,去年被出版社揪出、撤回的論文數量創下新高,但學術誠信專家指出,這很可能只是所有造假論文的冰山一角。

文章插圖

《Nature》統計,過去20年中,每一年的論文撤回率大幅飆升。例如在2022年發布的論文中,被撤回的比例超過0.2%,也就是每500篇論文發表,就有一篇不合格。這個數字相較20年前多了10倍,較10年前則增加超過3倍。

過去20年被撤回的論文中,最常出現的研究生產國包括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俄羅斯中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的撤回率最高,每1萬篇文章中就有30篇遭撤回。

文章插圖

若將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會議論文(Conference paper)也納入,撤回率最高的國家則是中國;且所有遭撤回的文章中,有四分之一皆屬於會議論文。其中,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為撤稿數量最多的機構,20年間共撤回了1萬多篇會議論文。

《Nature》提到,目前論文「撤回數量增長的速度,超越科學論文增加的速度」。截至目前,歷年遭撤回的論文共有5萬篇,但據研究人員估計,全球透過論文工廠生產的科學論文可能高達數十萬篇。紐西蘭的誠信偵探比姆勒(David Bimler)警告:

「即使無人閱讀,論文工廠製作的產品也是個問題,因為它們可能和其他文章一起被整理入文獻綜述,甚至洗白進入主流文獻中。」

一年撤下8千篇文章的出版社

去年遭撤回的1萬多篇論文中,超過8,000篇都來自約翰威立旗下的科學期刊出版社「Hindawi」。

根據外媒揭露,Hindawi內部的編輯與誠信專家發現,他們發布的大量文章中存在異狀,包括引用不相關的文獻、用字不連貫等等;此外,多個科學特刊中似乎存在「大規模系統性操作的跡象」(indicators of large-scale systematic manipulation)。

Hindawi展開調查後發現,旗下特刊被論文工廠滲透的狀況非常嚴重,他們於2022年9月首先撤回500篇論文,並在該年年底暫停出版特刊。到了2023年,Hindawi又撤下超過8,000篇論文,然而根據母公司約翰威立的報告,Hindawi的假論文清理工作尚未結束。

為了對抗鋪天蓋地而來的假論文,Hindawi於去年度損失3,500萬至4,000萬美元。且在2023年12月,約翰威立宣布未來將完全停止使用Hindawi品牌,現有刊物將重新納入約翰威立;到了今年5月,約翰威立又宣布關閉原屬Hindawi的19種期刊。

學術出版社的突破口:特刊

《Nature》指出,Hindawi撤回的文章,有些使用了「折磨性短語」(tortured phrases),指為了躲避抄襲檢測機制,選擇怪異、不合常理的遣詞用字;有些論文則疑似使用了人工智慧,卻未明確揭露。

約翰威立也在一份報告中提到,他們審查並撤回論文的指標,包括論文內容與期刊的領域不符、論文敘述與研究內容不符、引用資料不恰當、內文含有無意義或不相關的內容等。然而,儘管這些文章內容錯誤百出,卻仍被引用超過35,000次。

文章插圖

多數遭到撤回的文章出自Hindawi出版的特刊,這些特刊通常會由客座編輯負責監督。然而《衛報》指出,論文工廠很可能賄賂期刊編輯,甚至設法讓他們的人馬成為客座編輯,使大量造假的論文能夠發表。

專門追蹤遭撤回論文的網站「撤回觀察」(Retraction Watch)的創辦人——馬庫斯(Adam Marcus)與奧蘭斯基(Ivan Oransky)——也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評論表示:

「論文工廠似乎利用了大出版社的盲點:高利潤但監管不力的特刊。」

對此,約翰威立表示他們已根據調查結果,禁止數百名有欺騙嫌疑的特刊客座編輯,再度參與編輯作業或發表文章。此外,他們也建立更嚴格的監管流程,以確認客座編輯身分,並對稿件進行更嚴密的審查。

不過雪梨大學( University of Sydney)醫學研究出版與研究誠信小組的負責人波恩(Jennifer Byrne)指出,許多客座編輯的經歷看似可靠,卻可能是由論文工廠出產的論文支撐,即便建立身分驗證機制,仍難以完全確保期刊品質。他推測,隨著論文工廠的手法越來越複雜,製造的論文越來越難以檢測,這個難題還將持續擴大。

文章插圖

造假產業鏈:作者升官、出版社賺錢

事實上,不僅Hindawi面臨嚴重的造假危機,約翰威立的發言人強調,許多出版社也碰到類似的困境,只憑單一機構內部的改進很難解決這場危機。

「撤回觀察」的創辦人提到,這種學術研究的不當行為「顯然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被工業化」。造成論文工廠興起的原因,包括許多年輕醫生科學家,為追求晉升必須發表更多論文;在許多國家,學者的報酬會依據發表的論文數量調整;高等教育機構的排名,也會受到論文的引用數量影響。

此外,論文作者或論文工廠為了讓論文能成功發表,可能會付費給出版社。在這種互利關係下,一篇論文能登上科學期刊變得越來越容易。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的教授馬庫斯(Marcus Munafo)點出:

「如果越來越多研究人員,僅為了發表論文而發表,同時越來越多期刊透過這些文章獲利,這就形成了一場『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

文章插圖

需要從根源杜絕汙染!

為解決造假論文的困境,「撤回觀察」的創辦人指出,除了加強審查外,還需從根源開始改變,包括讓研究監管機構擁有更多權力、資金;廢除以引用數量衡量論文份量的機制;而學術期刊本身,也應忍痛停止讓作者付費發表論文的商業模式。

「揪出造假的論文是一項重要的作為,但這就像在河口建造越來越多汙水處理廠,以防止海洋被汙染。建造更多處理廠固然必要,但改變眾人的動機同樣重要——在此即為『發表或死亡』(publish or perish)的模式——讓汙染不會在上游就進入河流中。」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