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派旋風席捲歐洲,接連暴動讓隱憂浮上檯面
歐洲多國極右派政黨,在今年六月歐洲議會選舉中站穩席次,雖未造成歐洲議會整體的政治走向與決策方向的重大變革,卻也明顯攻掠了各地左派與中立勢力的選票。
七月底,英國接二連三的暴動事件,起因於網路假消息的迅速傳播,卻勾連起大規模的極右派青年暴行,著實讓自詡多元進步的英國社會嚇了一跳,也有左翼人士將罪魁禍首指向長年執政的保守黨,認為這股勢力暗流已在過去的羽翼保護下發芽茁壯。八月甫結束的德國東部兩邦地方選舉,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AfD)大有斬獲,甚至成為圖林根邦議會第一大黨,是二戰至今從未發生的景象。
【延伸閱讀】左派大勝利?極右翼崛起?強制改選國會後,馬克宏將面對怎樣的法國政壇?
【延伸閱讀】英國兒童舞蹈班遭持刀攻擊,3童身亡 哀悼現場變成對穆斯林仇視暴力行動
年輕女性大力支持自由思潮,年輕男性默默轉向保守價值
在這一系列極右派旋風中,明顯可見其支持者多了不少男性青年軍——他們頭頂俐落髮型,身著快時尚服飾、腳踩潮流運動鞋——就是一般年輕人模樣,腦中追隨極端民族主義思想,心中崇尚上世紀80年代(甚至遠溯40年代)保守價值,不吝大聲表態、立場堅定且行動迅速。這股風潮,也可能在年底的美國大選中形成不容忽視的影響。
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高階研究員考克斯(Daniel Cox)指出,美國年輕男性的政治認同從2016年有51%傾向民主黨,到2023年已降至39%;蓋洛普民調(Gallup poll)數據也顯示,美國18-29歲女性對於自由派的認同度在近年快速上升,同年齡男性則越來越傾向保守派理念,兩者間的差距已連年擴增。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也指出,該民調的趨勢其實與英國、德國、韓國、中國等地的走向相似;換句話說,各地年輕女性對於自由派價值的認同——諸如墮胎權利、醫療照護、性別人權等——已邁向25年來新高點。
「討厭」女性主義,就要「教訓」民主黨?
暫且不論共和黨如何吸引年輕男性族群向他們靠攏,重點在於,民主黨或許也沒怎麼努力固守他們既有的支持者。
民主黨策略專家卡維爾(James Carville,就是當年告訴克林頓「笨蛋,問題在經濟」的那位仁兄)持續警告該黨:年輕人與青年世代有色人種的支持率正在「令人恐慌地」下滑中,「他們已經成群結隊的離開了。」另一份民調也發現,過去五年裡,年輕非裔男性與西班牙裔男性對民主黨的支持度大幅下降;如果現在仍由拜登上陣,這兩個族群對川普的支持度甚至分別高出拜登2%與19%。
原因何在?一部分民調專家認為,這是一種「怨恨政治」(politics of resentment)的結果:某些年輕男性對於 #MeToo 運動起了反感,認為自己遭到女性主義的排斥與拋棄,從而默默轉向保守派的懷抱。《衛報》刊載了一份來自「美國年輕人研究計畫」(Young Men Research Initiative, YMRI)透過市調公司YouGov所做的網路問卷調查,揭示了美國18-29歲年輕男性所認同的信念:65%受訪者同意,在當今社會中「男性很可能因為表達真實的心聲,而將名聲毀於一旦」;61%的受訪者認為「男性應該在社會中具有更多代表性並受到更多重視」。
社經地位變化、相對剝奪感增加,只好再給川普一次機會?
另有一些專家則表示,這可能不僅是文化問題——雖然某些人確實變得更加極端,但多數美國年輕男性其實是因為在經濟與社會環境的各種遭遇,而有所反應。根據甫成立的「美國男人與男孩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Boys and Men)統計,相較於年輕女性,近年來美國年輕男性變得更為憂鬱、經濟狀況更差,且教育程度也更低,只好將希望寄託於選舉。該研究所所長李維斯(Richard Reeves)直言:「與其說他們是被拉向右派,不如說是被推離左派。」
隨著小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的退選,民主黨或許暫時可以不用太擔心。此前,YMRI的民調顯示,賀錦麗在三強鼎立的局面下,可拿到「已登記投票權的年輕男性」支持率僅有38%,若只有賀錦麗與川普兩人對決,則可得到52%支持率,顯見共和黨接下來必須處理的問題即是:如何將小甘迺迪的年輕男性支持者導向川普,以及如何促使他們登記投票。
用「過激」言論、驚世駭俗觀點,吸引年輕男性認同
如果說民主黨受到大多數認同自由派思想的女性支持,那麼共和黨也同樣想用自己的語彙,成為年輕男性選民的「代言人」。
電視名嘴塔克・卡爾森(Tucker Carlson)曾在「高地公園國慶遊行槍擊案」(Highland Park Independence Day parade shooting, 2022)後,剖析21歲男性兇嫌的動機,他認為:兇手隨機射殺群眾,導致7名被害者身亡的原因在於「不快樂」,而美國年輕男性普遍的不快樂,則來自於「生活周遭的權威人士——大部分是女性,永不停歇地對他們說教、指責男性權利,『你們是男人!你們生來就擁有特權。』」卡爾森說,「你可以想像這是多麽不健康、不快樂的生活嗎。所以很多年輕的美國男子就被他們逼瘋了。很意外嗎?」
【延伸閱讀】加拿大有史以來最兇狠的隨機殺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延伸閱讀】天災之後人禍頻傳,日本秋葉原隨機殺人再現,兇嫌稱:「只是想殺人」
美國記者巴爾科(Radley Balko)也指出了另一種值得注意的風向,他稱之為heterodoxy(異見領袖)。首先,這個詞(heterodox)的原意是「其他意見」,尤其強調其非官方立場,不隨主流輿論、多數思想、兩黨政治起舞,具有獨立思考、自由思辨,多元、多樣的觀點。然而,巴爾科發現,近年吹起的這股「異見」風潮,卻有著依靠陰謀論捏造事實、顛倒是非,順便打著監督政府的大旗,散播仇恨言論、宣揚極端理念。
最知名的例子莫過於2023年問世的紀錄片《明尼亞波里斯的墮落》(The Fall of Minneapolis),這部影片試圖扭轉人們對於2020年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美國警方拘捕死亡的認知,正當化施暴員警蕭文(Derek Chauvin)的作為,並以揭發弊案、探究真相的態度,抨擊執法機關、醫檢系統、檢調單位在事發過後的調查與起訴細節。
自稱比「覺醒」更清醒,坐擁龐大勢力的「異見領袖」
這些似是而非的「異見」,不一定都是正確的資訊、合理的論述,但卻被為數不少的年輕人擁護。
《衛報》點名了幾位活躍的「異見領袖」,諸如知名網紅Sneako、坐擁千萬粉絲的Podcaster喬・羅根(Joe Rogan)、影視明星布蘭德(Russel Brand)、上述那位電視名嘴卡爾森,或是直接買下一整個社群平台的伊隆・馬斯克。他們縱然可以說自己「跳脫藍紅」——不受民主黨、共和黨之爭影響,並言之鑿鑿地提出各種光怪陸離的「個人意見」,卻時常出現針對移民問題、同志族群、跨性別議題、女權運動的極端言論,或在言談時述及對於基督教「傳統價值」的崇尚,同時表現出對於「正常」性別角色、男子氣概的讚揚與欽佩。
根據市調公司YouGov的數據,喬・羅根是當今全球最受歡迎的Podcaster,他的節目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 在Spotify平台上擁有超過一千四百萬名追蹤者,他的聽眾多達81%為男性,其中半數以上為18-34歲的青年族群。YMRI的調查也顯示,有45%的美國年輕人「喜歡並信任」馬斯克的發言。
隨著大選一步步接近、眼看民主黨一點點回升,這些「異見領袖們」原就已經「過激」的言論,勢必將更上一層樓,加大力道、動搖年輕男子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