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Meta產品副總裁」限動、濾鏡都被抄,SnapChat創辦人諷刺Meta毫不留情的模仿攻勢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數位時代文/ 陳建鈞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社群平台SnapChat創辦人斯皮格近日在LinkedIn上寫著自己是「Meta產品副總裁」,這不是他跳槽了,而是諷刺Meta抄襲了他們眾多功能。

文章插圖

社群媒體公司Snap創辦人兼執行長伊萬.斯皮格(Evan Spiegel)近日在他的LinkedIn頁面填上了一個新頭銜,寫著正在擔任「Meta產品副總裁」。當然,這不是他棄自己一手拉拔大的平台於不顧投奔競爭對手,而是揶揄Meta愛偷Snap的設計與創意。

斯皮格在LinkedIn個人簡介上寫道「一位有愛的丈夫、四個孩子的爸爸,以及Meta產品副總裁」,刻意嘲諷Meta總是模仿SnapChat率先推出的功能。

近期Meta並沒有推出什麼模仿SnapChat的新功能,不過Instagram已實裝的功能當中,有多項靈感來源都可說是SnapChat。Instagram直接學走這些創意,也被認為是成功甩開競爭對手,站穩社群龍頭的一大關鍵。

那麼,Meta究竟模仿了SnapChat哪些功能令斯皮格耿耿於懷,以致多年後仍在LinkedIn上諷刺對方愛偷學他們的創意?

限動、閱後即焚、濾鏡都是SnapChat的點子?

限時動態

Meta從SnapChat學走的功能當中,最知名的莫過於Instagram的限時動態功能。SnapChat最早在2013年推出該功能,這種期間限定的分享也是該平台最主要的特色。

Instagram一開始並不打算模仿限時動態,認為這種功能只會增加許多沒營養的發文,「Instagram不是為了張貼吃到一半的三明治。」Instagram共同創辦人、時任負責人的凱文.斯特羅姆(Kevin Systrom)曾表示,「我們永遠不會推出限時動態。」

然而2015、2016年Instagram陷入成長瓶頸,出現用戶發文數下滑的情況,就在這時一場奧斯卡頒獎典禮顛覆了斯特羅姆對限時動態的看法。他注意到眾明星往往會在SnapChat上透過限時動態分享獨家的花絮內容,意識到Instagram若不推出限時動態,就得拱手讓出這群用戶。最終Instagram在2016年發布了限時動態功能。

文章插圖

塗鴉、濾鏡效果都是模仿SnapChat

除了限時動態之外,同年WhatsApp導入的照片、圖片塗鴉功能同樣是來自SnapChat,用戶可以在要傳送的影像上加入各種表情符號、圖畫增添樂趣。當時《TechCrunch》聲稱,雖然在美國這些新功能可能會被認為是抄襲自SnapChat,但對不熟悉SnapChat的海外用戶,只會覺得這是一項便利使用者的好功能。

另外,Instagram還學習了SnapChat的AR濾鏡,拍照時能夠在自己或好友加上動物耳朵等AR裝飾;以及閱後即焚模式,在該模式下傳送或接受的訊息在關閉後都會消失。

「一個好點子先出現就不用,那太蠢了」

Instagram在2016、2017年間大剌剌模仿SnapChat的多項功能,當時的高管對於這種作法並不覺得有任何不妥,前Instagram產品副總裁凱文.威爾(Kevin Weil)就指出,只因為一個好的創意點子在其他地方被用了就不去用,是非常蠢的行為,

「這是科技業,也是所有產業的運作方式,好的點子在一個地方誕生,然後會擴散到整個產業。」

面對Instagram毫不留情的模仿攻勢,斯皮格曾經還顯得老神在在,他在2018年的一次論壇上被問到是否擔心Facebook偷走創意時,他表示,最美妙的感受就是「設計出精簡又優雅的東西,競爭對手唯一能做的就是照搬。」並補充,「如果他們也能複製我們對資料保護的作為,就更好了。」

然而Instagram學走SnapChat各種創意與功能,被認為勝出的一大關鍵。自推出限時動態後Instagram與SnapChat用戶數開始拉開差距。時至今日Instagram擁有超過20億用戶,而SnapChat的用戶則約在4.5億上下。

平台間互相「學習」?

不過,縱使Snap對Meta的模仿大肆抨擊,他們也並非沒有從其他平台身上模仿過,去年SnapChat調整App布局推出「全新又簡便的SnapChat」,就被《Fast Company》指出與TikTok非常相似,恰好前些時候Snap才聲稱要開發TikTok化的新功能。

近年來,Meta從來沒有停止從競爭對手身上「學習」的作法,2023年推出的新平台Threads幾乎仿照X(前twitter)打造,甚至今年初放棄第三方事實查核,改用社群筆記也是仿照X的作法。儘管Meta的作法在新功能推出時總會引發一些爭議討論,但從後續的成長來看,用戶在意的永遠只有好不好用。

數位時代 logo

數位時代

長期聚焦於全球、台灣與中國等地最新的科技、網路、創業、數位行銷等議題的動態及趨勢。受到企業領袖與新世代菁英的喜愛,更引領台灣社會對「新商業」的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