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子能機構研發出全球首款鈾基可充電電池,成功充放電循環十次,效能穩定。此技術將核廢料貧化鈾轉化為儲能資源,有望應用於大型再生能源電廠,提升電網穩定性,並促進去碳化目標。
全球首款可充電「鈾」電池
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tomic Energy Agency,JAEA)近日透過新聞稿發表全球首款以鈾為活性材料的可充電電池,成功驗證其具備穩定的充放電性能。這項技術將長期被視為棘手核廢料的「貧化鈾(Depleted Uranium,DU)」重新定位為具備能源儲存潛力的資源,也為未來再生能源與儲能設備的整合提供新方向。
該研究由 JAEA 核能科學研究所 NXR 開發中心「電池型儲能技術特別研究團隊」執行,團隊指出,鈾具備獨特的化學特性,早已被視為可能應用於化學電池的活性材料。本次所研發的鈾基可充電電池,在實驗中成功完成10次充放電循環,單體電池輸出電壓達1.3伏特,與一般市售鹼性電池(約1.5伏特)相近,且性能幾乎未衰退,顯示其具有穩定的循環壽命。
不能再利用也不能棄置,就做成電池吧
研究使用的鈾與貧化鈾具相同化學性質。貧化鈾為核燃料濃縮過程中的副產物,由於目前多數核電廠(如輕水反應爐)無法再利用 DU 作為燃料,僅日本即儲存約1.6萬公噸,全球總量更高達160萬公噸,長年被視為難以處理的高風險低應用性核廢料。本研究成果,將 DU 的角色由「核能產業廢棄物」轉變為「潛力能源儲存材料」,有望改變其資源定位。
劣化ウランを蓄電池「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に再生、世界初の成果目指す ニュースイッチ by 日刊工業新聞社 | #ニュースイッチ https://t.co/AcyGf42Oz0 pic.twitter.com/X09Kp10M7U
只能在核電廠使用
隨著太陽能、風力等間歇性再生能源持續擴展,電力輸出不穩定性成為電網整合的挑戰,儲能設備在其中扮演穩定供電的重要角色。研究團隊指出,鈾基可充電電池未來若能擴大容量並投入實用,有望應用於大型太陽能電廠等場域,作為電力輸出控制裝置,並協助電力系統穩定運作,進一步促進去碳化目標的實現。
目前,團隊亦著手開發以氧化還原液流電池(Redox Flow Battery)為基礎的高容量儲能系統,搭配具電解液循環功能的系統設計,以促進該技術的實用化。然而,考量鈾具放射性特性,未來這類電池的實際部署仍須限制於輻射管制環境,例如核電廠設施等。
這項研究由副主任研究員大內一輝博士、研究員上野勝大博士與首席研究員渡邊正之博士共同主導,已於2024年11月29日提出日本國內專利申請,該技術若能進一步突破應用門檻,未來或將為再生能源的儲能需求開拓新解方,也為核能產業長期積壓的貧化鈾資源找到新的價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