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末,美國與中國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高層貿易會談。這是兩國自貿易戰升溫以來,雙方首次正面坐下討論如何紓解衝突。根據中美雙方聲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將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會面,討論當前居高不下的關稅與貿易困難。
「不可持續」的關稅戰
自川普上任後,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達145%的進口關稅,中國則對美國商品反制加徵125%關稅。這些高額關稅已嚴重衝擊全球市場,導致企業成本上升,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干擾,讓各國企業與消費者承受巨大壓力。
5月6日,貝森特接受《Fox News》訪問時表示,目前的高關稅政策「是一個不可持續的狀況」,更形容145%與125%的雙邊關稅「幾乎等於禁運」。他強調重新建立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我認為這次會談的重點是降溫(de-escalation),我們必須先降低緊張,才能向前推進。」
中國商務部則在官方聲明中指出:「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國自身利益,以及美國企業與消費者的呼聲下,中國決定重新與美方接觸。」聲明同時警告美方不要將談判當成繼續施壓的手段,「若口說協商,實則施壓與勒索,中方絕不會接受。」
根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這次會議預計將探討減少全面關稅、針對特定產品取消關稅,以及有關美國「小額免稅(de minimis)」與出口管制清單政策的調整。這些議題直接影響中美兩國製造業與出口企業的營運空間。
專家:重點是能否繼續談下去
儘管官方態度不再強硬,但專家多半不看好短期內能有突破性進展,認為不宜對初步會議抱持過高期待。關鍵在於雙方是否能建立持續對話的機制。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甘迺迪(Scott Kennedy)指出,此次會談更像是「前談判」(pre-negotiations),雙方都不願意先讓步,談判的實質意義有限。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何偉文認為,若美方不先調整關稅政策,中國不可能讓步。儘管如此,中方仍選擇在高關稅未取消的情況下與美方會面,顯示其對國內經濟壓力的憂慮。根據數據,中國第一季經濟成長雖達5.4%,但房地產低迷、內需疲弱與高失業率問題仍未解決。
根據BBC報導,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副教授、前世界貿易組織(WTO)秘書處法律顧問高樹超(Henry Gao)表示:「這場談判不太可能成為眾人期待的重大突破,」但他也肯定這次會談「破冰」的意義,「你總得從某個地方開始。我預期這樣的談判會拖上數個月,甚至超過一年。」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貿易政策主管艾姆斯(Deborah Elms)表示:
「這是必要的開始,但不代表會快速看到結果。」
《Financial Times》引述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副總裁、前美國貿易官員卡特勒(Wendy Cutler)的觀點:「我們都知道美中遲早得重新接觸,但這次以這麼高層級進行面對面會談,超乎預期。」
美方多線出擊,貿易戰影響全球
此次會談也凸顯美方正採取多線策略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施壓。根據《Financial Times》報導,貝森特於5月6日向國會作證時表示,美國正在與17個主要貿易夥伴國家進行談判,包括英國、墨西哥與印尼。
除了現有的鋼鋁、汽車等產品高額關稅,白宮近期也釋出將對半導體、製藥、木材、稀土與電影等產業加徵新關稅的可能性。川普政府於4月初宣布的新一輪10%關稅將於7月9日生效,若各國無法另行達成協議,屆時貿易衝突將進一步升級。
專家:樂觀,但仍應保持謹慎
對全球經濟而言,即使此次會談無法立刻帶來協議,只要雙方能同意維持對話、避免升級對抗,就已為供應鏈、企業決策與市場預期注入一劑穩定劑。雙方宣佈會談消息後,華爾街三大期貨指數齊揚,香港與中國股市亦小幅反彈。雖然這些反應顯示市場對貿易戰降溫有所期待,但專家仍呼籲保持謹慎。
《Financial Times》報導中引述一位不具名的歐洲貿易官員表示:「這次會談讓人看到希望,但我們還沒走出風暴。」儘管這場會談難以立刻化解美中之間的分歧,但能夠啟動對話,已是一項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