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最短命政府,總理勒庫努上任26天閃電請辭 馬克宏政權陷危機,法國的民主該如何運作?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法國政壇再度陷入混亂,總理勒庫努在上任僅 26 天後宣布辭職,成為法國近代史上最短命的總理,也讓總統馬克宏政府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機。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崩塌,震動金融市場,更暴露出法國長期的政治分裂與制度困局。

10月6日清晨,法國總理勒庫努(Sébastien Lecornu)宣布辭職,結束僅26天的短暫任期——他上任不到一個月、組閣未滿24小時便離職,創下現代法國最短命政府紀錄。

39歲的勒科努,自從2017年馬克宏上任起就追隨左右,進入政府逐步晉升、擔任要職,被視為總統陣營最後一張王牌。如今他閃電請辭,讓法國政壇陷入新一輪不確定,也讓馬克宏的政治未來蒙上陰影。

內閣未滿一天瓦解 馬克宏「最後王牌」退場

勒庫努的辭職發生在他剛公布內閣名單後不到一天。新內閣原本被寄望能修補政府與國會的裂痕,但結果適得其反——幾乎所有黨派都批評名單「不可接受」。

最大爭議之一,是他任命前財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為國防部長。勒梅爾曾在2017至2024年期間掌管法國財政,被反對派視為導致法國赤字攀升的主因。保守派「共和黨」(Les Républicains)黨魁、內政部長雷泰約(Bruno Retailleau)在電視上公開批評,勒梅爾的任命顯示「政府與人民脫節」,並表示:

「我們需要穩定與透明,但我無法效忠一個對我隱瞞決策的政府。」

面對眾多壓力,勒梅爾於週一下午宣布退出內閣,試圖平息怒火,但已無法挽回政權危機。

馬克宏的最後賭注?48小時尋找「穩定方案」

勒庫努辭職消息傳出後,馬克宏總統辦公室立即發表聲明,表示「接受勒庫努及全體部長的辭呈」。不過,他同時要求勒庫努暫時留任看守總理,並在 48 小時內與各黨協商,提出一份「讓國家穩定的行動方案」(a platform for action and stability for the country),期限為週三晚間。勒庫努在社群媒體上回應說,他已同意這項任務,但未透露細節。

法國媒體普遍認為,馬克宏此舉是爭取最後時間——若勒庫努無法在48小時內取得共識,總統將被迫選擇三條路之一:再任命新總理、解散國會重新選舉,或乾脆自行辭職;根據BBC報導,第三項幾乎不可能,而第一項也日益困難——勒庫努被視為馬克宏最後一張「忠誠牌」,若繼續撐下去,政府將無法通過任何重大法案,政治信任持續崩解。

外界認為,最可能的結果是第二項:再次舉行國會選舉。然而,這或將導致馬克宏的中間派遭到重挫,極右派領袖瑪琳.勒朋(Marine Le Pen)有望在新選舉中大勝、「國民聯盟」可能成為最大黨。

預算案卡關、赤字高漲 法國財政危機迫在眉睫

勒庫努的辭職不僅是政治事件,也立刻在經濟上引發震盪。因為勒庫努原訂於辭職翌日公布新年度預算案,該案旨在抑制快速攀升的債務與赤字。且他在就任後明確表態,不會援用憲法條款強行通過預算,而是希望國會能「真正辯論、尋求共識」。如今看來,這個「冒險的賭注」最終導致他政治上的失敗。

根據BBC報導,法國目前的財政狀況相當嚴峻:2024年赤字已達 GDP的5.8%,國債高達 GDP 的 114%,是歐元區第三高,僅次於希臘義大利。換算下來,相當於每位法國公民負擔近 5 萬歐元債務。專家警告,若政府再度陷入癱瘓,恐危及歐盟對法國財政信譽的信心。

現在整個預算程序被迫中止。這對法國而言,是極為危險的信號——在債務高企與赤字擴大的背景下,沒有穩定政府就無法推動任何財政改革。

市場反應迅速,歐洲股市與法國公債利率短線波動。分析師警告,若法國無法在年底前通過預算,將削弱其在歐盟內的信用與財政穩定性。巴黎股市週一早盤大跌,投資人擔憂政府無法在年底前通過預算法案,導致法國債務與赤字惡化。

組閣卡關、進退維谷 勒庫努:「每個黨都像擁有多數」

在巴黎總理官邸「馬提尼翁宮」(Hôtel de Matignon)外宣布辭職的記者會上,勒庫努語氣平靜卻無奈。他表示自己「嘗試為預算創造共識條件」但各黨派「都仍像擁有絕對多數那樣行事」,不願退讓任一步,「我準備妥協,但每個政黨都要求別人完全接受自己的方案。」他批評政治人物為選舉盤算,不願真正談妥共識:

「要讓體系運作起來,其實不需要太多,只需要一點謙卑,放下一些自我。」

這番話也點出了馬克宏政府的結構性困境:在失去國會多數後,總統仍堅持由自己陣營主導政府,卻又不願讓總理擁有足夠政治空間協調各方。

從巴尼耶、貝胡魯到勒庫努 一年內接連倒台的總理

馬克宏辦公室發出聲明,表示他「接受勒庫努及全體部長的辭呈」,並請勒庫努暫時留任看守總理,與各黨展開最後談判,希望在10月9 日前「為國家找到穩定的施政團隊」。然而,這場倉促的政治危機,讓反對派迅速嗅到機會。左派與極右派紛紛要求馬克宏解散國會、重新舉行選舉,甚至有聲音呼籲他本人下台。

在 2024 年7月馬克宏提前舉行的國會改選後,馬克宏因歐洲議會選舉慘敗,提前舉行國會改選,卻導致下議院出現三方分裂——左派聯盟、中間派與極右「國民聯盟」(National Rally)勢均力敵,誰也無法取得多數。自此之後,法國政府陷入「組閣即倒閣」的循環。

去年底,前歐盟談判代表巴尼耶(Michel Barnier)出任總理,三個月內就遭國會否決下台;繼任的白胡(François Bayrou)則因預算案被否決,在九個月後下台;勒庫努已是第三位在一年內離任的總理。這在以「穩定」著稱的法國第五共和歷史中極為罕見。

反對派:有問題的不是總理,而是總統

對手們則毫不留情地將矛頭指向馬克宏,批評他是不願讓權力下放、又無法實際推動共治的總統。

極左派「不屈法國」(France Unbowed)領袖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批評馬克宏「不願承認他所召喚的國會選舉結果」,導致「共和與民主被扭曲」;極右派領袖勒龐(Marine Le Pen)則強烈呼籲重新選舉,稱「這場鬧劇已經持續太久,唯一的出路是新的國會選舉」;社會黨(Socialist Party)則提出另一種可能:由左派組成新政府,反映國會現實分布。不過,這一提案尚未獲得馬克宏回應。

制度的臨界點 政治信任的崩塌

《世界報》(Le Monde)評論指出,連續的內閣崩潰並非單純人事問題,而是第五共和制度的根本矛盾在爆發——當總統失去國會控制權,卻又拒絕與其他政黨分享執政權時,整個體系便陷入癱瘓。

「當總統既不願妥協、又無法統治時,整個第五共和體制的穩定性正在受到考驗。」

這場國家級的「信任危機」 法國的民主該如何運作?

法國如今不僅陷入政治動盪,更面臨治理信任的危機。從連續倒台的總理,到赤字與債務的惡化,再到政黨間的互不妥協,整個第五共和體制正在被迫回答一個問題——在沒有多數、沒有共識的情況下,民主該如何運作?

勒庫努的26天任期,也許只是法國政治長夜中的一個片段,但它清楚揭示:當權力陷入分裂、制度失去彈性,連最短暫的政府,也能折射出整個國家的困境。法國政壇根深蒂固的分歧使得任何一位總理都難以獲得通過任何法案所需的支持。

如今,時間的壓力,已輪到馬克宏身上。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