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邀請到現正於哈佛大學任教的經濟學者羅格夫(Kenneth Rogoff)分享他對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這個世界能如何改變的看法,以下皆以羅格夫自述角度敘寫。
有錢人不懂窮人苦
移民前仆後繼前往歐洲大陸,結果卻葬身海底的問題,如果我們不往各國惺惺作態去討論,而是從經濟資源不均來看的話,我們可以思考的是,能不能有一個社會是人人機會均等?讓所有居住在這顆星球上的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機會和資源,讓機會不是只有幸運出生在富裕國的人享用?
許多人認為,富裕國的領導人們往往愛從「我們天生被賦予這樣權利」來思考,但其實所謂天生有權這件事情是「國界限定」的,也就是說,富裕國領導者認為合理配置國家資源是一種必須,但這件事情,不會發生在新興國家中。
目前,我們常從政治角度來思考貧富不均的議題,這種自我反省的思考模式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窮國的民眾是無法到富國投下一票的。事實上,富裕國家談論貧富不均時,往往容易落入偏頗的謬誤中,他們忽略了在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有數十億人過著更悲慘的生活。
15%人享受近半資源
人們該知道,就算一樣經歷經濟蕭條時期,那些富裕強國的中產階級在全球排行時,仍處於上流階級,事實上,全世界人口中(註:目前全球人口約 72億人),已開發國家的總人數僅佔了 15%,但他們卻消耗了全球資源 40%,當然,這類國家會針對富者抽重稅,但這僅是一國之內的措施,這樣的措施放到全球貧窮問題下時顯得毫無用處。
前述針對國內的措施,也一樣無法幫助鼓吹民主體制者去解釋為什麼西方國家民眾就是可以享受比較多資源。當然,擁有良好政治和經濟體制是一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石,而民主基礎是國家成功的首要條件,但回頭看到歐洲的殖民史時,你會忍不住好奇,如果當時遠征美洲和亞洲的歐洲殖民者不是去殖民和征服,而僅僅是想貿易的話,那麼亞洲和美洲的風景現在又是如何?
富國苦哈哈 實質上億人受惠
不少政策方針,多半是聚焦在國內的貧富不均,全球貧困是被忽略的一環,法國經濟學家湯瑪斯‧皮克提(Thomas Piketty)談論馬克思主義時,曾談到資本主義的失敗,因為現代國家的貧富不均問題不斷出現,就是資本主義倒退的徵兆。如果說,可以從全球的框架來思考貧富不均,事情就會相當不同,舉例來說,同樣是全球化衝擊,富裕國家的中產階級陷入經濟僵局,但貧窮國家的數千萬甚至是上億人都因而受惠脫離貧窮。
從許多評量來觀察,全球貧富不均在過去 30年間已經大幅改善,這表示資本主義確實有相當的功效在。資本主義可能會讓富裕國家的上班族面臨租金高漲等難題,但同時,資本主義卻幫到了真正的中產階級,例如住在亞洲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們。
人力流動能幫助機會均等
其實,讓國與國間的人們順利流動,這比貿易更能加快達成人人機會均等的目標,但這樣的想法碰上了激烈的抗議,例如法國和英國當地,反移民工的政黨是相當大的反對勢力,其他國家也一樣。
如今,數百萬名因戰亂逃出家園的難民湧向富裕歐洲,他們不計代價,就算可能會沒命,他們仍夢想進入歐洲大陸,這些來自敘利亞、厄利垂亞、利比亞和馬利共和國的居民,就是因為戰亂不得不逃向歐洲,如果今天這些國家沒了戰亂且國情穩定,還是會有其他社會動盪國的民眾湧向歐洲的。
歐洲各國想辦法關大門
另一個讓移民湧向歐洲的動力是經濟壓力,許多來自貧困國家的人們,希望能在已開發國家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就算這些工作的薪資低到不行。
現在,各國不分黨派,大家一討論到移民工的問題時,多聚焦在如何禁止這些移民進到國內,這聽來很實際,但在道德上卻很難讓人同意。
人口移動已經是事實
再談到另一個現象,全球暖化,這也是影響全球人口移動的因素,根據氣候學者觀察,當赤道國家因為太熱難以繼續耕作,而地球北邊則因為暖化升溫讓農業更蓬勃時,這類氣候變化就會加快人口移動的速度(註),當這類情況持續發生時,近期常聽見因船難釀禍的死傷數字將會變得微不足道,因為發展中或是貧困國家恰好多位在赤道區一帶,或是處在氣候變遷衝擊區。
編註:此處意指未來因為氣候變遷,會有越來越多熱帶地區的民眾往北邊的富裕國移動。
充滿憎惡和衝突的未來
由於,目前大部分富裕國對移民的容忍度已經來到臨界值,未來當移民持續往富國移動時,各國要怎麼協調出一套平衡措施,讓移民議題能和平進行是難以想像的,更糟的是,已開發國家要負起氣候變遷的大部分責任,同時這些富國又是最大宗的資源消費國,對發展中國或貧國來說,未來對這些富國的憎惡是可以想像的。
眼界更寬 世界更美好
當我們身處的世界越來越富裕,貧富不均就是一個難以避免的現象,但現階段,各國談到貧富不均時,主要聚焦在國內的措施上,全球性的貧富不均是被忽略的,這其實是很讓人惋惜的,因為富國有許多可以施展的方法,他們可以改變世界,他們可以提供免費的線上醫療和教育資源、幫助其他國家發展建設、減低債務償還數目、開放市場以及投入資源讓全球人民享有更安全的生活。
如今,移民船難造成數百人死的消息不斷出現,這顯示出富國在達成前述事項上,繳了白卷。
編註:地球圖輯隊精選評論文章,希望能幫助網友從多面向思考。本文意見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本文原作者為在哈佛大學任教的經濟學者羅格夫(Kenneth Rogoff),曾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擔任首席經濟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