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也有搖滾樂 唱出你不敢說的事

對自由開放的西方國家來說,龐克搖滾樂不過是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不過在緬甸,龐克搖滾成為當地人反抗不公不義、突破社會限制的象徵。對緬甸人來說,龐克搖滾不是一場遊戲,而是喚醒當地人的一種力量。

文章插圖

即將在 2015年底舉行總統大選的緬甸,已經受到國際各界矚目,除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將角逐總統大位引發討論外,緬甸當地正在變遷的社會面貌也引發不少媒體關注;在年底大選開始前,地球圖輯隊將每月分享一篇有關緬甸的報導,讓大家對這個總被外界認為又窮又專制的國家有更不一樣的認識。

這次,要帶你從龐克搖滾來認識緬甸。

飄揚過海到緬甸

近年來,在緬甸街頭都可以看到打扮吸睛的龐克族,他們留著顯眼的龐克頭,穿著鉚釘皮夾克,身上刺著骷髏頭和十字架。

今年 41歲的Ko Nyan是緬甸早期的龐克族,他靠著在仰光市場擺攤賣龐克T恤和CD維生。在 1990年代中期,Ko Nyan從英國大使館的垃圾堆中翻出了一本音樂雜誌,在雜誌中讀到了英國傳奇龐克搖滾樂團「性手槍」(Sex Pistols)的報導。深受吸引的Ko Nyan和朋友們開始模仿龐克樂團的穿著,嚇壞當地居民。

「當我們走過市場,大家都停下來看我們,」Ko Nyan接著說:「他們對龐克是什麼一點概念都沒有,他們認為我們就是瘋了。」

都要感謝跑船人

的確,對於保守的緬甸人來說,從西方傳入的龐克文化和緬甸文化格格不入,不過,龐克搖滾中帶有的「抵抗精神」卻在緬甸生根發芽,而這全都得歸功於跑船人。

Ko Nyan說:「他們(跑船人)是當初唯一獲准可以離開緬甸的人,他們也是把龐克帶到緬甸的人。」

文章插圖

沒自由要怎麼唱?

除了龐克搖滾,緬甸其他不同類型的音樂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其中,最出名的當屬緬甸獨立搖滾樂團「副作用」(Side Effect)。去年三月,他們獲邀登上美國德州奧斯汀出名的SXSW音樂節舞台,讓全世界才華洋溢的樂團還有觀眾聽到他們的音樂,這對一個來自專制國家的樂團來說,真的很不容易。

「副作用」樂團創辦人兼吉他手的Eaiddhi,對緬甸的音樂審查很有意見,他不只一次問自己:「如果我連自由都不知道,我要怎麼唱歌?」

歌詞逃不過審查

時間回到 2004年,當時,Eaiddhi剛剛創辦了「副作用」樂團,那時的緬甸根本沒有地下音樂俱樂部或場地讓樂團表演,再來,歌曲中的歌詞全部要交給政府審查。Eaiddhi提到,政府有一張表,上面全部是不准出現在歌詞上的用字,不准有髒話、不准有性、毒品、菸酒或是談到自殺。只要你的音樂中出現這些搖滾樂的典型主題,你的歌很可能就會被禁。

「副作用」樂團的歌就被禁過,直到現在緬甸政府還是不放過審查歌詞。在緬甸玩音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只要歌曲帶有一點點政治成分,他們的處境就會變得非常危險。龐克搖滾歌手Skum說:「我不知道未來我會不會因為做龐克音樂被處罰。」

緬甸龐克搖滾樂團「反叛暴動」的作品充滿對宗教、社會以及政治的不滿,其中,〈去你的宗教規則和戰爭〉這首歌用字大膽,引發外界關注。

提心吊膽過生活

而歌詞帶著濃厚政治味的緬甸龐克搖滾樂團──「反叛暴動」樂團(Rebel Riot),不時得因為自己的音樂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他們有一首歌叫做〈去你的宗教規則和戰爭〉(fuck religious rules and wars),這首歌在佛教徒和穆斯林暴力衝突橫掃全國時,特別受到矚目。這首歌的歌詞中有一句是這樣寫的「對於你的宗教來說,人殺人。對於我們來說,就像狗打架。」

「反叛暴動」樂團主唱Kyaw Kyaw說:「如果我們只是接受了現實,沒有任何事會改變。」Kyaw Kyaw邊說邊把電吉他插上揚聲器:「我做盡一切希望可以搖醒人民。」而這也是Kyaw Kyaw在 2007年創辦了「反叛暴動」樂團的主因。

文章插圖

龐克是一場革命

2007年,緬甸正處於「番紅花革命」(註)的風暴中,上千名和尚上街反政府,結果遭到無情的鎮壓,一直到今天,這個事件仍在緬甸人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傷痕。沒有任何一個龐克族相信掌權的政府會認真地看待政治開放。

「唯有革命才可以改變這個體系。」對於Kyaw Kyaw來說,龐克搖滾就是一場革命。

「反叛暴動」樂團常常得窩在偏僻的建築物中練團,他們得小心不要被警察聽到,所以他們還用泡沫塑料貼滿牆壁隔音。而每隔幾個月,「反叛暴動」樂團會和其他龐克樂團在仰光的廢棄建築物中表演,雖然表演只開放給龐克成員入場,不過,他們還是很危險,任何一個觀眾都有可能是政府的線人。

編註:根據《維基百科》,2007年,緬甸人上街反軍政府,不滿民生物資連連喊漲,要求軍政府和人民對話,並釋放翁山蘇姬等政治犯。其中,成千上百名佛教僧侶也加入示威遊行,他們身穿番紅花色袈裟將緬甸街頭染成一片紅,外媒也開始用「番紅花革命」稱這次的緬甸示威。

今年MTV音樂台推出的反叛音樂單元中,特別介紹了緬甸的搖滾與嘻哈音樂。影片從緬甸的歷史談起,訪問了許多緬甸當紅的樂團與歌手,讓大眾看到緬甸的另一面。

要唱就得賄賂

最近,警察盯上了另一個搖滾音樂組織。

兩年前,「副作用」樂團吉他手Eaiddhi和其他人共同創辦了名為「Jam It!」的組織,該組織會在公園舉辦小型演唱會。最近,「Jam It!」在一個祕密倉庫舉辦演唱會,他們邀請龐克、金屬還有嘻哈樂團一起表演,希望當局不會發現。

不幸地,緬甸當局還是發現了這個祕密演唱會。警察將演唱會的主辦者拖出來談話,以沒有獲得政府允許等理由刁難他們。為了讓表演順利進行,演唱會中的每個主辦者得付五千緬元(kyat,折台幣約 126元)來賄賂警察,演唱會才可以繼續進行。

替無聲族群發聲

在這次演唱會中表演Y.A.K.樂團,是緬甸第一也是唯一的女子饒舌樂團。Y.A.K.成員之一的Thazin Minn說:「我們的音樂鼓勵女性參與社會議題、政治還有做生意,和男人平起平坐地工作,還有變得有信心。」她們也相信音樂有魔力可以影響大眾:「如果我們的歌詞真的有影響力,可以影響我們的粉絲,我們可以改變他們的想法。」

緬甸嘻哈之父Anegga在接受MTV訪問時也談到音樂人的使命:「身為一位藝術家,我得說真話反應我們的歷史。我們是那些無聲人的聲音,所以你得說些什麼。」

文章插圖

用龐克抵抗專制

外界對於龐克搖滾在緬甸蓬勃發展,也充滿了好奇。

雪梨大學副教授柏格斯(Jonathan Bogais)專門研究東南亞和太平洋事務,他曾為了研究龐克搖滾來到緬甸,不過,他還是不清楚為什麼 1970年代在英美走紅的音樂文化會在緬甸受歡迎。

柏格斯提到,龐克音樂有可能從其他東南亞國家像是印尼傳進緬甸,這些國家的年輕人也用龐克當做他們發聲的工具,反抗當地政權的壓迫,「但是過去30-40年間,沒有一個運動像龐克音樂一樣在緬甸這麼強盛」。

文章插圖

不只是一場遊戲

柏格斯觀察到,年輕的緬甸龐克族反映出「沒有未來」的念想:「他們看到貧富差距慢慢擴大,他們看到財富積累,但是認為自己永遠不會獲益。」

「他們覺得無法自由地抗議,所以龐克是一種反叛跟憤怒的表現...你在音樂中也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聽到『抵抗』這個詞。」

雖然緬甸逐步對外資開放,熱錢大筆大筆流入緬甸,不過,緬甸大部分的勞工還是過著一天賺 2美元(折台幣約 63元)的生活。

或許,「反叛暴動」樂團主唱Kyaw Kyaw的一句話可以解釋這個現象:「在緬甸,龐克不是遊戲,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為此我們應該得到尊重。」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