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史上的「全球」與「在地」競合:回顧「世界名作劇場」四十年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U-ACG文/ 侯二六 

說到日本動畫,大家可能腦海馬上就會浮現一些固定的印象,但是今日這些既定的劇情模式與視覺元素,其實是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演變而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作為戰敗國受到美國接管的過程中,日本動畫產業經歷了一段「市場」與「題材」的典範式轉移,而 1970 年代的日本動畫主流,可能和今天大家熟知的日式動畫完全不同:主角多半不是日本人,內容則大多源自世界文學名著,而且這些作品不僅在日本受歡迎,也在世界各地許多朋友的童年回憶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章插圖

還記得美國鄉下那個養浣熊的男孩嗎?對「莎拉公主耶耶耶」的旋律有印象嗎?如果您是三十歲以上的朋友,或許在童稚時看過這些作品,但是當時您可能沒注意到宮崎駿、高畑勳、富野由悠季、美樹本晴彥等動畫大師都曾是這些作品的幕後班底。

從 1975 年首次推出《龍龍與忠狗(フランダースの犬)》開始算起,日本的「世界名作劇場」系列已走過四十個寒暑,也象徵著日本動畫產業與全球市場的發展,而從以歐美文學文學為主題的「世界名作劇場」動畫到今天我們熟知的蘿莉正太、中二鋼彈之日式動畫,其實正反映著日本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今天的社會體認與經濟變化,更是日本動畫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

製作該系列的日本動畫公司 2015 年在日本、香港等地舉辦一系列的展覽及紀念活動。世界名作劇場的緣起為何?所改編的「名作」又是在什麼情形下誕生的呢?且讓本文一一回顧。

面向海外市場:世界名作劇場的誕生

雖然日本最早的動畫片可以上推到二十世紀初期,正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1917 年,但是形成一套席捲全球的 Anime (アニメ ,這個詞彙是由英文轉化成片假名而來,但是隨著日本動漫的興起,Anime 和 Animation 在某些地方已經被區分,前者專指「日本動畫」,而後者則指日本以外動畫,如迪士尼之作品等)產業則是後來的發展。

事實上,隨著有聲電影面世後,日本國產動畫也經歷一段不敵進口貨的衰退時期,隨著戰間期與國際局勢的緊張,日本於 1939 年制定具有軍國主義色彩的「映畫法」,開始管制外國電影進口量,但也促成日本國內動畫產業的復甦。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傾最高之財力物力製作長篇動畫《桃太郎的海鷹(桃太郎の海鷲,1943)》、《桃太郎.海神兵(桃太郎・ 海の神兵,1943)》可說是民族主義與日本帝國主義軍事擴張的代表作品。

文章插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在戰後創傷期的動畫呈現一個詭變的局面,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主導下組成的新日本動畫社,雖然只維持了短暫的時間,但西方的影響已經滲入。 1950 年迪士尼的《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1937)》在推出十三年後,終於得以在日本公映,獲得了普遍的好評。東映的社長大川博受感召成立動畫部門,並於 1958 年推出東映公司製作第一部動畫長片。

由於前述的戰後創傷和市場考量,故代表戰後的日本第一部動畫劇場版竟不是日本故事,而選擇了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蛇傳》——東映不僅引進了迪士尼的技術,還很快就瞄準海外市場,製作異國題材動畫,這樣說起來,二十年後的迪士尼也採取了一樣的政策。

文章插圖

1963 年手塚治虫領軍的「虫製作(虫ブロダクシヨン)」自力推出《原子小金剛(鉄腕アトム)》——這不僅是日本第一部電視動畫,更樹立了一套製作有限動畫的方式。儘管虫製作最後陷入財務危機終至倒閉,但《原子小金剛》在開播同年就順利把美國播映權賣給 NBC,也讓日本動畫界嗅到電視動畫的海外商機。

瑞鷹是一間以動畫企劃為業務主軸的公司,企劃作品有《姆米(ムーミン)》等改編自外國兒童文學作品的動畫。1973 年,瑞鷹在虫製作倒閉之後,成立子公司製作動畫,並招攬了多位離開東映的年輕動畫師如宮崎駿、高畑勳等。這群動畫家經過旅行與實地的考查,製作出大受好評、海外播映權銷售成績斐然的《小天使(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

文章插圖

兩年後,董事本橋浩一率部分成員成立新的日本動畫公司,創業作便是以兒童文學名作為題材、家庭向的《龍龍與忠狗》。這就是「世界名作劇場」的濫觴,而世界名作劇場也乘《小天使》之勢海外國內通吃,賺足收益之外,也擄獲世界各地觀眾的心。這麼說來,是否有實際的案例來證實世界名作劇場到底有多紅?

第三作《小浣熊(あらいぐまラスカル)》播出後,日本國內竟然掀起養浣熊熱潮。當然,寵物熱潮之後就是寵物脫逃潮、棄養潮,浣熊甚至因此成為讓日本政府頭痛不已的外來種。

一時之間,「世界名作」成了塊響噹噹的招牌,連東映都在 1977 年把自己的童話主題系列電影冠上「世界名作」名銜。以兒童/少年小說名作為題材製作電視動畫,更在日本蔚為風尚,各製作公司也開始跟《世界名作劇場》撞題材。

美國作家露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的《小婦人(Little Women)》,就是東映與世界名作劇場作品「鬧雙胞」的知名案例——前者在 1981 年製作出畫風很「小甜甜」的電視動畫《小婦人(若草の四姉妹)》,而後者又在 1987 年出品「世界名作劇場版本」的《新小婦人(愛の若草物語)》。

文章插圖

灰姑娘奮鬥記:世界名作劇場的內涵

從《龍龍與忠狗》、《萬里尋母(母をたずねて三千里)》開始,世界名作劇場多半改編自歐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出版的歐美兒童文學作品。故事裡常常出現優美的、未遭受汙染的田園風景(如《小浣熊》),彷彿在回望美好的原鄉(對照日本的現實)。這些故事的主角,大多數是生活在物質匱乏環境的孩子們,無論面對何種困境,仍保有樂觀向上的精神。

換言之,世界名作劇場系列的主題,在詼諧又不失教育意義的少年歷險記如《湯姆歷險記(トム・ソーヤーの冒険)》之外,更多的是描述少年主角的奮鬥歷程(可能是尋人、養小動物,或者爭取課業、工作的表現機會)。並且在這種內容的作品中,更有大半是以少女為主角、改編自女作家作品的。

文章插圖

前述 1987 年首播的《小婦人》即是一例,而在系列中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少女主角」作品,莫過於 1979 年由宮崎駿、高畑勳等參與製作的《小安妮(赤毛のアン)》。這或許也是大家觀看過、最為熟知的一部。《小安妮》改編自加拿大小說家露西.默德.蒙哥馬利(Lucy Maud Montgomery)的名作《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主角是一個富有想像力的孤女,而動畫中呈現了她爭取親情、友情以及學業成就的努力。

類似的設定還可見於 1978 年的《小英的故事(ペリーヌ物語)》、 1985 年的《莎拉公主(小公女セーラ)》,以及 1990 年的《長腿叔叔(私のあしながおじさん)》等。而這些作品的發展,必然與整個時代的背景有關。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十九世紀的美國出版業。

十九世紀中,隨著大眾教育程度與印刷術提升,歐美出現大量婦女雜誌、兒童雜誌,尤以美國的通俗文學市場最為發達——南北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出版市場就培養出一群攻佔連載市場的女性大眾作家。當時興盛的女性小說,往往是描寫孤苦的女主角以才智或品格克服萬難,並帶有一絲自傳色彩,方能引起讀者共鳴。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邁入所謂的「鍍金時代」(Gilded Age),在蓬勃的出版市場中,奧爾科特等女作家延續了前輩作家的路數。她們描寫少女成長時遇到的難題,也寫出女性在社會上的困境。

文章插圖

《小婦人》的作者奧爾科特就是長年在兒童雜誌上連載的作家,而《清秀佳人》的作者蒙哥馬利、《小公主》的作者法蘭西絲.霍格森.柏納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雖非生於美國,其作品亦仰賴美國的出版社發行。她們筆下奮鬥的灰姑娘們,不僅成為當時英美少女心中的榜樣,更是後來世界各地的通俗影劇,乃至於日本少女漫畫主角的原型。

這樣勇敢的、不畏懼波折命運的少年少女,其實深深影響當時負責製作的宮崎駿,可以說後來吉卜力作品常見的主角典型都具備這樣的特質與個性,而這種男女主角理想型可說是從「世界名作劇場」一路延伸下來的;甚至可以這樣說:宮崎駿、高畑勳所領軍的吉卜力動畫,藉由奇幻的敘事手法,對兒童文學名作「堅毅少年」的主角典型,進行了「日本化」以及「現代化」的再造工程。

文章插圖

世界名作劇場的沒落

「世界名作劇場」從 1975 年到 1980 年共產出六部作品,配合週日晚間七點半的闔家觀賞時段,成為日本人人必看的節目。雖然這個系列在 70 年代經營得很成功,但進入 80 年代後,收視率卻溜滑梯——《牧場上的小乖乖(牧場の少女カトリ,又譯:香取姑娘)》首播收視率不振,一開始論者歸咎於原作知名度太低。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整個日本的經濟和文化產業有了很大的轉變,乃至於具有日本自我意識的新動畫設定,逐漸成為主流。

例如日本特色的機器人動畫興起(尤其是 1980 年代開始大量出現的擬真系機器人)、電視遊樂主機如任天堂的發售,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動畫潮流丕變,東映的「世界名作童話」系列亦告收攤。接下來,在經濟不景氣的 90 年代初期,世界名作劇場試著開拓新的題材,比如以成年女主角的工作與感情為主題的《真善美(トラップ一家物語)》、以非洲大草原為背景的《草原小天使(大草原の小さな天使ブッシュベイビー)》、原創的環保劇《七海小英雄(七つの海のティコ)》,乃至於描述童工結幫派的《羅密歐的藍天(ロミオの青い空)》。

總上述,雖然「世界名作劇場」的選材與作畫在 80 年代依舊維持了相當的水準,但是觀眾的喜好和視覺元素已經轉移。

文章插圖

1996 年,世界名作劇場在《無家可歸的小孩(家なき子レミ)》播畢之後便不再推出新作,完成了時代的階段任務。直到 2007 年才以《悲慘世界 少女珂賽特(レ・ミゼラブル 少女コゼット)》宣告復活,不過這之後也維持沒幾年,便以《小安妮》的番外篇《清秀佳人前傳(こんにちは アン〜Before Green Gables)》宣告收攤。

日本的「世界名作劇場」難以為繼,而美國好萊塢在 90 年代翻拍《祕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 1993)》與《小婦人》(Little Women, 1994)之後,亦甚少接觸這類題材,似乎宣示在這個多元而紛雜的年代,這種「家庭向」、「兒童文學名作改編」之作已不再流行,阿信式的刻苦成長歷程,難以當代強調影音刺激的作品抗衡。

儘管世界名作劇場收攤,但作為許多觀眾最初接觸的動畫,依舊在所有觀眾的心中。例如漫畫《羅馬浴場(テルマエ・ロマエ)》的作者山崎萬里就曾表示,她十七歲赴義大利留學時,腦中響起的是《萬里尋母》的配樂。

綜觀世界名作劇場的作品,在亞洲之外,橫跨了歐洲、美洲、非洲、澳洲、大洋洲,時間點亦橫跨 1810 年代至 1990 年代;縱然這其中的內容相較於現實(甚或原作),可能美化不少,仍可說在這二十六部動畫中介紹的各個地域、穿梭的歷史,構築了好幾代孩子們心中的世界。

另一方面,雖然「世界名作劇場」不再推出新作,其DVD與週邊商品仍長銷不輟,至今仍是親子共賞的好選擇之一。因此在本文最末還是要來喊一句:恭喜世界名作劇場,跨入不惑之年!

文章插圖

「世界名作劇場」原作與故事背景一覽

順序/年代 劇名 原作 背景
第1作(1975) 龍龍與忠狗(フランダースの犬 (英)薇達(Ouida),《法蘭德斯之犬》(A Dog of Flanders, 1872)。 十九世紀,比利時。
第2作(1976) 萬里尋母(母をたずねて三千里 (義)愛德蒙多·德·亞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愛的教育》(Cuore, 1886)。 1880年代,從義大利熱那亞到阿根廷。
第3作(1977) 小浣熊(あらいぐまラスカル (美)史坦林·諾斯(Sterling North)的作品《我昔日的拉斯卡爾》(Rascal: A Memoir of a Better Era, 1963)。 1910年代,美國威斯康辛州。
第4作(1978) 小英的故事(ペリーヌ物語 (法)賀克多.馬洛(Hector Malot),《孤女努力記》(En famille, 1893)。 1870年代,從巴爾幹半島到法國。(原作時間點為1890年代。)
第5作(1979) 小安妮(赤毛のアン (加)露西.默德.蒙哥馬利(Lucy Maud Montgomery),《綠山牆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1908;又譯:清秀佳人、綠色屋頂之家的安妮)。 1890年代,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原作時間點為1870年代。)
第6作(1980) 湯姆歷險記(トム・ソーヤーの冒険 (美)馬克.吐溫(Mark Twain),《湯姆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1876)。 十九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沿岸。
第7作(1981) 新魯賓遜漂流記(家族ロビンソン漂流記
ふしぎな島のフローネ
(瑞士)瑞士作家約翰·大衛·威斯(Johann David Wyss),《海角一樂園》(Der Schweizerische Robinson, 1812)。 十九世紀初,南太平洋島嶼。
第8作(1982) 可愛的露西(南の虹のルーシー (澳)菲麗絲.皮丁頓(Phyllis Piddington),《南方彩虹》(The Southern Rainbow, 1982)。 1830年代,澳洲。
第9作(1983) 妮妮與安安(アルプス物語
わたしのアンネット
(英)派翠西亞·瑪麗·聖約翰(Patricia St. John),《雪中的寶藏》(Treasures of the Snow, 1950)。 二十世紀初,瑞士。
第10作(1984) 牧場上的小乖乖(牧場の少女カトリ,又譯:香取姑娘) (芬)奧妮.伊麗莎白.盧歐里瓦拉(Auni Elisabeth Nuolivaara),《牧場上的少女》(Paimen,Piika Ja Emanta, 1936)。 1910年代,芬蘭。
第11作(1985) 莎拉公主(小公女セーラ (美)法蘭西絲.霍格森.柏納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小公主》(Little Princess, 1905)。 十九世紀下半,英國倫敦。
第12作(1986) 小安娜(愛少女ポリアンナ物語 (美)愛蓮娜.霍奇曼.波特(Eleanor Hodgman Porter),《寶琳娜》(Pollyanna, 1913)。 二十世紀初,美國新英格蘭地區。
第13作(1987) 新小婦人(愛の若草物語 (美)露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小婦人》(Littel Women, 1868)。 1860年代,美國新英格蘭地區。
第14作(1988) 小公子(小公子セディ (美)法蘭西絲.霍格森.柏納特(Frances Hodgson Burnett),《小公子》(Little Lord Fauntleroy, 1885-1886)。 十九世紀下半,美國。
第15作(1989) 小飛俠(ピーターパンの冒険 (英)詹姆斯.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彼得潘》(Peter Pan, 1911)。 十九世紀,英國倫敦。
第16作(1990) 長腿叔叔(私のあしながおじさん (美)珍.韋伯斯特(Jean Webster),《長腿叔叔》(Daddy-Long-Legs, 1912)。 二十世紀初,美國東部。
第17作(1991) 真善美(トラップ一家物語 (奧)瑪莉亞.馮.崔普(Maria Augusta von Trapp),《崔普家庭合唱團》(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1949)。 1930-40年代,奧地利。
第18作(1992) 草原小天使(大草原の小さな天使
ブッシュベイビー
,臺灣未播)
(加)威廉.史蒂文生(William Stevenson),《灌叢嬰猴》(The Bushbabies, 1965)。 1960年代,西非。
第19作(1993) 新小婦人II(若草物語
ナンとジョー先生
,臺版DVD譯名與第13作播出譯名撞名)
(美)露易莎.梅.奧爾科特(Louisa May Alcott),《小紳士》(Littel Men, 1871)。 十九世紀下半,美國新英格蘭地區。
第20作(1994) 七海小英雄(七つの海のティコ,又譯:蒂蒂與海) (無) 現代,七大洋。
第21作(1995) 羅密歐的藍天(ロミオの青い空 (德)麗莎·泰茲納(Lisa Tetzner),《黑色兄弟》(Die Schwarzen Brüder, 1941)。 1870年代,義大利米蘭。
第22作(1996) 名犬萊西(名犬ラッシー (英)艾瑞克.奈特(Eric Knight),《靈犬萊西》(Lassie Come-Home, 1940)。 1930年代,英國約克郡。
第23作(1996) 無家可歸的小孩(家なき子レミ (法)賀克多.馬洛(Hector Malot),《苦兒流浪記》(Sans famille, 1878)。 二十世紀初,法國(時代與原作不同)。
第24作(2007) 悲慘世界 少女珂賽特(レ・ミゼラブル 少女コゼット,臺灣未播) (法)維克多.雨果(Victor-Marie Hugo),《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1862)。 1810-1830年代,法國。
第25作(2008) 波菲的漫長旅程(ポルフィの長い旅,臺灣未播) (法)保羅—賈克·邦遜(Paul-Jacques Bonzon),《西米特拉的孤兒們》(Les Orphelins de Simitra, 1955)。 1950年代,從希臘到法國。
第26作(2009) 清秀佳人前傳(こんにちは アン〜Before Green Gables (加)白琪·威爾遜(Budge Wilson),《你好 安妮》(Before Green Gables, 2008)。 十九世紀下半,加拿大新斯科細亞省。
 
U-ACG logo

U-ACG

U-ACG 致力於推廣、深化廣義之電子遊戲、數位科技與動漫流行文化之介紹,不僅是教育文化的(University),也是你(Yours)的 ACG 文化補給站,目前負責國立交通大學數位文創學程、御宅文化學術研討會、巴哈姆特論文獎與台北數位藝術節電玩藝術展等相關活動之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