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變富翁不是夢
Futurity、《鏡報》、《好萊塢報導》綜合報導,根據美國杜克大學在《貧窮期刊》(journal of poverty)上發表的研究,迪士尼和皮克斯卡通縮小了社會階級的影響力,聚焦在只要努力做個循規蹈矩的人,就可以從底層晉升上流階級,這樣的情節可能會對孩子有害。
研究人員分析了 36部票房收入超過一億美元的卡通,研究每一部卡通中角色的階級關係,還有他們能不能往上爬。從《白雪公主》、《料理鼠王》再到《汽車總動員》都是他們的研究對象。
窮人少之又少
他們發現,在 67個主角中,有 38位來自上層或中上階級,只有 11位是勞動階級。此外,只有 3名主角屬於窮人,這只佔了全體的 4%,和現實社會相比,美國大約有 25%的小孩過著貧窮的生活。
貧窮沒什麼大不了
帶領研究的杜克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史翠普(Jessi Streib)表示,迪士尼還有皮克斯卡通用良善的方式包裝不平等。史翠普說:「當個窮人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身處勞動階級也可以讓你快樂、任何想要往上爬、有企圖心且是好人的角色,都可以實現願望、有錢人樂意和他人分享,很明顯的,(卡通中的情節)和現實社會毫不相同。」
史翠普說:「小孩對階級的看法很有趣,有研究顯示等他們長到 12歲時,他們會內化許多美國人對階級的看法,像是窮人就一定懶惰,有錢人都很聰明和認真。」
「家長們不太喜歡跟小孩談論階級,所以我認為這些小孩透過看卡通認識階級。」
努力工作就有回報?
而在史翠普的研究中,最令人意外的就是「美國夢的論述」在卡通中很盛行,她說:「我認為向上流動還有乞丐變富翁這類題材很容易投射到有關善惡對立的故事上,再為這些故事加上階級論述就更容易說故事。你可以看到好人因為努力認真還有當個好人受到獎勵,他們也透過這個方式變得有錢。」
在美國大眾文化中,努力工作就能獲得獎勵成為鐵則,但在現實人生中,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可以靠此脫貧。
「卡通中每個有企圖心且努力的角色都會向上流動,壞人則是往下流動。」史翠普說。
小補充:追尋幸福的「美國夢」
根據《維基百科》,「美國夢」(American Dream)一詞源於 19世紀英國殖民北美時期,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在美國獲得好生活的信仰,亦即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工作勤奮、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富裕,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
阿拉丁 vs 茉莉公主
這份研究也發現,迪士尼和皮克斯的卡通縮小了人們面對貧窮的困境。舉例來說,在《阿拉丁》裡,一文不名的流浪男孩阿拉丁和茉莉公主成了好友,兩人互相分享生活中「可怕」的故事,將阿拉丁過街老鼠的貧困生活和茉莉公主受穿著規範的掙扎畫上等號。史翠普指出這種對比是錯的,因為兩人來自不同環境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當個礦工也很開心
再來,勞動階級在卡通中的生活常常被描繪成開心又舒服,讓許多有錢人自願往下流動加入他們。舉例來說,《白雪公主》中在礦坑工作的七矮人和《美女與野獸》的擬人廚具們,他們都非常滿意自己的生活,只有 16%的角色會為錢煩惱。史翠普表示上述對勞動階級的描繪不切實際。
史翠普說:「我沒想到勞動階級在卡通中會用這種歡樂的方式呈現,在某些地方這樣做是好的,但這也在告訴我們不用擔心不平等,因為勞動階級待在他們的位置很開心。」
「如果卡通中讓這些窮困的角色努力後又無法往上爬,家長們可能會認為努力得不到回報,這對小孩來說可能有麻煩。」史翠普接著說,要把大人世界中複雜的情節放進給孩子看的卡通中很難,這時期的孩子還在學習內化和分析階級。
有人想看寫實的卡通嗎?
雖然卡通都是虛構的,不過卡通中對不平等和窮人向上流動相關的迷思還是讓人擔憂,它們將貧窮還有階級分化的問題「良善化」,暗示貧窮和不平等沒問題,因為很少人因此受苦。
「但是,人們會想看寫實的卡通嗎?可能不會。」史翠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