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咬一口,牙齒健康馬上知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Sharon Shih 

在台灣,健保補助民眾每半年全口洗牙的服務,當然這也包含定期的口腔檢查。但是國外,比如美國單是拍攝 X 光及檢查,未包含治療就耗費上百美元,而鄰國日本,同樣的初級診察,也須花上 2 千到 5、6 千日圓不等。天啊,難道台灣以外的國家,真的非得牙爛到走投無路了才能求診嗎?

文章插圖

日本的松本蘋果協會(Matsumoto Apple Association)為了刺激蘋果買氣,推出一個別出心裁的跨界合作──他們和牙醫師團隊聯手,推出「Dentapple」計畫。

「Dentapple」專案的主角就是蘋果,首先,松本蘋果協會在每顆蘋果上都貼有一張 QR code 貼紙,在大快朵頤之前,你必須掃瞄它來下載軟體應用程式(同時支援 iOS 及 Android 系統),接下來,介面會教你該如何咬蘋果,像是用左側小臼齒區咬、全口切咬等不同方式,總計必須咬 4 口,之後再用手機拍下咬痕。

但在上傳照片前,還需要填寫一份簡短問卷,讓牙醫師更了解口腔狀況,而一旦完成這些資訊上傳,24 小時之內就會有專業牙醫師,為你的口腔狀況做出初級診斷。

當然你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個賣蘋果的噱頭,但事實上,從蘋果咬痕上還真能循線挖掘出牙齒潛在問題。在 Dentapple 報告裡,就包含了 3 方面:「牙周病」、「蛀牙」、「顳顎關節症」。

以牙周病(Periodontitis)來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牙齦腫脹、齒牙動搖,而蘋果具有一定的硬度,初期牙周病患者啃咬會留下出血的痕跡,但中重度牙周病病人卻只能留下淺痕,甚至酸軟疼痛根本咬不動。此時,醫師就能依照咬痕的位置,判斷出哪區域的牙周狀況較糟,或者咬合功能不佳而給予重建的建議。

文章插圖

但對於蛀牙的徵兆,恐怕就要靠點運氣才能發現,一般來說,兒童蛀牙好發於咬合面,相對於咬蘋果的位置比較容易被發現,但對於成人,蛀牙常發在牙齒和牙齒交接的鄰接面,或者為繼發性蛀牙(secondary caries,意指蛀牙經填補後,再次蛀牙),無論哪一種,除非蛀到缺角凹陷,否則很難在蘋果上形成痕跡。

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顳顎關節症候群(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恐怕是陌生的名詞,事實上它像是一種文明病,和壓力及生活習慣有極大的關係,曾罹患的群眾其實不算少數,其中典型的症狀像是嘴巴張不開、張開及咬合疼痛、開口時耳前會有聲音、開閉口時下巴歪斜或咬合紊亂。在蘋果上的有跡可循,就是能呈現患者的張口度以及平均咬合力道,如果病人剩餘牙齒數多,咬痕卻極淺,可能就代表他硬咬時會疼痛而不敢出力,成為判斷罹病的線索。

Dentapple」計畫背後的源起其實是有故事的,一般提到日本蘋果,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青森縣,但事實上,較少為人知的長野縣佔蘋果總產量的第二位,而位於長野的松本蘋果協會對自家產品非常有信心,十分不甘名氣落於下風而成為隱藏版美味,同時眼見近年銷量直落 25%,於是便想出這個跨界合作手法。

其實若仔細分析起,這個專案非常有趣:協會想販賣蘋果,而他們同時觀察到在日本看牙醫是需要一定門檻、付出些代價的,那麼,如果能和特定牙醫診所結盟,利用蘋果提供資料,由專業人士來診斷,若真需要治療,這就能為牙科帶來客源,而「Dentapple」計畫的新鮮與趣味,也能打響知名度建立起品牌,無疑是雙贏策略。

放大一點來看,以現今科技的發展,穿戴式裝置衍生出的新興醫療模式正夯,無論是皮膚貼片、隱形眼鏡或者智慧型手環,為的都是收集大家的生理資訊,上傳雲端後藉由遠距醫療來監測掌控,然而「Dentapple」開啟了另一個想像:有沒有可能藉由極為簡單的物品,就能取得我們的健康數據呢?

也許你認為單憑齒痕,就算是醫界的福爾摩斯也不可能知道更多,完全悖離「精準醫學」的精神,但是,一顆蘋果 200 日圓,一箱 12 顆也才 2,400 日圓,就算蘋果診斷太過粗糙,英語有一句名言「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我) 」,診斷僅供參考,但有顆好吃又健康的蘋果,消費者不啻為贏家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 科技新報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 
由多位喜好並擅長各種科技知識的朋友共同創立的「科技新報」。參與成員各有專精,網站內容涵蓋各式新科技訊息,從行動運算、醫療生技、網路,到科技產業、技術等多樣領域,期盼以自身的知識與經驗,帶給所有讀者未來市場與科技生活更多的啟發與思考。網站連結:http://technews.tw/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