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打擾生態為最高原則
從平地到海拔兩千公尺的高原處,看不到任何標示著此處是國家公園的大型招牌或是建築物,倒是充斥著大排長龍的嘟嘟車、汽車和遊覽車。原來這只是一個小小售票處,為了不打擾動物和影響生態,而設置於距離霍頓平原閘口處,仍需五分鐘左右的車程的地點。進入閘口後不久,三四隻斯里蘭卡水鹿絲毫不畏懼人類的在車道旁覓食。停車處附近有一個小博物館,介紹霍頓平原以及一些簡單的設施。再接著往下走一段距離,才到達真正的平原入口處。
塑膠製品勿入
進入霍頓平原之前,還需要通過一個檢查站。工作人員嚴格地檢查背包和物品,禁止遊客攜帶任何塑膠製品進入,甚至是寶特瓶的外層膠膜都得撕掉,因為曾經有水鹿誤食塑膠而死亡。
通過檢查站後,踏上這片覆蓋著綠意的土地,開始八公里、三小時的徒步路程。這裡沒有柏油道路,只有被許多人踩出來的小徑、一望無際的高原、變幻莫測的雲海、清澈見底的河流、差一點踩到的青蛙,還有一直期待著出現的錫蘭豹。
一切貼近大自然
如果要形容,我會說霍頓平原就像是沒有白雪覆蓋的 «神鬼獵人» 場景。這裡完全貼近於「自然」,裡面沒有公共廁所、人工垃圾,以及任何破壞生態景觀的建築。其實來到霍頓平原之前,在斯里蘭卡已經不是第一次看到野生動物。尋常的道路邊,有無數的野生猿猴;城市中,樹上可見自由的鸚鵡;一隻正在開屏的孔雀穿梭於茶園之中;在水塘裡、甚至一個精神病院裡的小樹叢,我親眼看見正在覓食、挖土的野生巨蜥。
跟台灣差很多
相較於霍頓平原,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內鋪滿了柏油路、人工步道,裡面還有遊客服務中心和許多建築。在臺灣生活了二十多年,我從未在日常生活中,看過任何野生大型動物。斯里蘭卡對於大自然的尊重和放縱,是臺灣須看齊的。我認為,生物多樣性需要的條件很簡單,一片草叢、一片樹林,不需要人為開發或土地挖掘,需要的只是一切回歸自然。
致力於保護自然的原貌
斯里蘭卡雖不如台灣富裕,但也因為如此,他們倚賴所擁有的自然文化遺產來推動觀光,並且懂得尊重僅有的資產。拿原住民文化來比喻,就像是原住民狩獵、取自於自然,因此而尊重珍惜資源。雖然霍頓平原成為自然遺產後,吸引越來越多觀光人潮,但嚴格的入園檢查和管制,讓遊客能夠瞭解維持國家公園原有樣貌的重要性,進一步降低人們對於環境的破壞。
同為國家公園 推廣目的不同
在斯里蘭卡,國家公園是為保護生物、自然環境而設;而在臺灣,似乎只是為了讓民眾體驗自然、推廣觀光而已。從產業結構的差異方面看來,斯里蘭卡主要倚賴農業,臺灣則是重工業,而很多時候,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不易兼顧。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衡量
斯里蘭卡著重於自然文化資源,觀光收入為主,為了永續這樣的產業模式,他們積極保育這塊土地,進一步申請世界遺產,收取更高的維護費用、爭取補助,並且吸引更多人潮。但同樣的也有來自聯合國的壓力,保護自然景觀不被破壞威脅,否則則遭除名處置。對於世界遺產的設立來說,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保護環境、觀光收入、提升知名度、更進一步維護自然遺產。
相較於臺灣,推動工業發展、技術進步、土地開發的同時,容易忽略永續發展的重要性,為了開發而不得不破壞生物棲息、文化保留地。
有許多事物值得保護 仍有一段路得走
2002 年臺灣政府開始推動世界遺產潛力點,開始重視國家自然與人文資產的維護。或許我們的殖民歷史並不算悠久,沒有雄偉悠久的古代王朝,但特有的遺址、原住民文化與自然景觀更值得我們捍衛。
全力制止路殺、誤殺、非法動物買賣,讓臺灣的瀕危動物還保有牠們的棲息地;別再開發土地而破碎文化、自然遺產。臺灣雖然並非聯合國其中一員,無法進行世界遺產的認證,然而若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注重環境保護、綠能源、永續發展,與其他生物共同享有腳下的土地,將臺灣內部先做好,要獲得國際注目和認同並不難。
經濟起飛後,要恢復土地原有的樣貌,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延伸閱讀:《8座最令人驚豔的歐洲國家公園》
《書裡的動物成真! 夢幻「白長頸鹿」現身坦尚尼亞》
《澳女夜泳遭鱷魚拖走 議員直批:「再怎麼立法都防不了蠢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