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很容易被刺激
29歲的漢考克(Olana Tansley-Hancock)受訪時表示,自己從 8歲開始,就很容易被呼吸、吃飯、吸鼻子的聲音刺激。
難以忍受到想逃跑
漢考克說:「光是吃洋芋片的聲音就會刺激到我......這不是一般的煩躁感,是一種立即的:『噢我的天啊!那是什麼聲音?我一定要讓它停下來或逃離它!』的反應。」
「光是 30分鐘的旅程,我就會因為無法忍受旁人吃東西的聲音而換上 7-8次的位子。我工作三個月後就離職了,因為意識到自己比起工作,花了更多時間在恐慌和哭泣上。」
不被認真看待的問題
漢考克形容那種負面情緒強烈到讓她想直接揍發出聲音的人一拳,然而,當她向自己的家庭醫師求助時,卻只換來醫生的嘲笑。
一直不被相信是疾病
漢考克出現的症狀是恐音症(misophonia)。其實恐音症一詞在 2001年就已經被提出,泛指各種會對日常聲音出現嚴重負面情緒的症狀,這幾年來,醫學界一直對恐音症是否構成疾病感到存疑,不過近日刊載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研究總算為他們提供了解答。
兩組受試者 三種聲音
這份研究分別找了 20名有恐音症與 22名沒有恐音症的人進行對照。
他們一邊用MRI核磁共振紀錄受試者的大腦活動,一邊播放 3種不同的聲音,分別是雨聲、水沸聲這類中性聲音,嬰兒哭泣、人類尖叫等讓人不舒服聲音,以及呼吸、吃飯這種刺激性聲音。
腦袋會過度運作 出現負面情緒
研究發現,有恐音症的人在聽到第三類的刺激性聲音時,負責人體感覺和情緒的右側前腦島(anterior insular cortex, AIC)會出現過度運作的情況,此外,恐音症患者在聽到刺激性聲音時,心跳也會明顯上升,並開始冒汗。
只針對刺激性聲音
研究者庫瑪爾(Sukhbinder Kumar)博士說道:「當他們聽到這些聲音時,他的身體就會進入高速運作的狀況,或是出現憤怒的反應,但是這個情況只針對刺激性聲音,另外兩種聲音就(與沒有恐音症的人)沒有差別。」
為科學界提供解答
如同前面所提及,恐音症本身雖然不是新發現,但這是首次有研究指出受恐音症所擾的人,其腦部會出現異常運作的情形,也算是給長期以來,對恐音症抱持懷疑態度的醫學界一個解答。
為患者提供治療基礎
另一名研究人員格里菲斯(Tim Griffiths)便承認,自己一開始對研究抱持存疑,直到他看到臨床結果有著明顯的相似性為止。格里菲斯也相信,這份研究透過解構恐音症腦內機制的異常情況,將能夠為恐音症患者建立治療基礎。
尚無解方 只能自力救濟
回到漢考克的例子,雖然現在還沒有治療恐音症的方法,但漢考克也發展出一套杜絕噪音的方法,她現在會隨身攜帶耳塞,也會避免飲用任何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
漢考克說道:「其實我是相對輕微的案例,起碼我現在還有工作,有很多人甚至沒辦法工作,我已經覺得很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