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居族為主的編輯部
《繭居族新聞》有 5-6名主要成員,整本刊物的製作則有約 40個人,大部分的人都是或曾經是繭居族。其中有些人只能用電子郵件聯絡,因為他們不能離開自己的房子。
作報導提供了生活動力
一名看到《繭居族新聞》後主動聯繫木村直宏的池田(化名,Ikeida)現在也是記者之一,他提到在這裡工作給了他一個離開公寓、和人群接觸的理由,也讓他有種重回社會的感覺。池田說道:「我來到這裡分享自己的想法,知道我不是唯一一個人有這樣的情況,讓人感到寬心不少。」
拒絕與社會接觸 造成原因百百種
根據日本作家茂呂美耶出版的《乙男蟻女:106個世代標籤,深入你不知道的日本》提到,繭居族「意為因各種因素,拒絕與社會接觸,不上學也不工作,長年躲在自家個人空間的人。...主要原因是不適應職場,其次是生病,第三個原因是對人際關係失去信任。...」
造成繭居族現象的原因有各種說法,遭逢挫折、父母過度寵溺、瀕臨日本經濟泡沫、無法符合社會期待等等,都是導致他們越來越退縮的原因。
繭居族人數下降?
根據日本內府省的統計,2010年介於 15-30歲的人約有 70萬人是繭居族,在 2015年則下降到 54萬人。不過木村直宏指出,這份研究忽略了那些超過 40歲的繭居族。
被忽視的中年繭居族
因此當《繭居族新聞》在 2016年11月首次出刊時,就以「40多歲的他們的痛苦哭喊」為題,批評日本政府對現況過於輕描淡寫,讓中年繭居族成為政府之間互踢皮球的議題——因為低於 40歲的繭居族是內府省的責任,但是高於 40歲的繭居族就會變成厚生勞動省要負責的事情。
一名已經 40多歲的女性繭居族受訪時便表示,政府的這份報告讓她覺得「被拋棄」而且「被抹除」。
官方定義、社會印象太過狹隘
另一方面,政府對繭居族的官方定義是:至少有 6個月沒離開家裡或跟人互動。社會大眾對繭居族的刻板印象則是足不出戶地待在房間打電動的年輕男性。
然而,《繭居族新聞》想要強調,繭居族的形式有千百種,上述的印象都沒辦法代表全體繭居族——這也讓他們決定在今年的一月刊探討那些社會退縮的女性。
採訪較少被提到的女性繭居族
有強迫症且無法長期工作的成瀨由香(音譯,Yuka Naruse)現在也是編輯之一,她提到自己接觸了許多女性繭居族的支持團體,也看到許多因為社會、丈夫、夫家壓力而逐漸從社會退縮的女性。
大地震過後不敢出門
舉例來說,在補習班擔任兼職的宇野由美子(音譯,Yumiko Uno)是名健談的女性,並不符合大眾對繭居族的想像,但是她提到自己有幾次出現退縮傾向,其中一次是 2011年發生311地震後。
當時宇野由美子出現失語症,也因為太害怕不敢出門,而從護理學校輟學。
繭居族高齡化、長期化
回到日本內府省的報告,木村直宏指出,該報告確實顯示了兩個問題。
其一是繭居族的高齡化,根據 2015年的統計,相較於 2010年,35-39歲的繭居族上升到 10.2%,足足是過去的兩倍。此外,人們維持繭居族的狀況也變長了,會維持繭居族超過 7年以上的人從 2010年的 16.9%上升到 2015年的 34.7%。
和繭居族的照顧者溝通
這也是木村直宏和其他成員想要出版《繭居族新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他想要透過這份報紙向繭居族的家人溝通,其中有些人照顧有類似處境的孩子已經有十幾年。
所以《繭居族新聞》除了販售電子版以外,也有出版紙本,因為有些照顧者並不知道怎麼使用網路。
ひきこもり新聞( @hikikomori_news )の皆様とお会いしました🔥https://t.co/yNGB9eKQY8
— キャンプファイヤー (@CAMPFIREjp) February 6, 2017
ひきこもり当事者だからわかる気持ちをつづった新聞は、一部webからも読むことができます🤚✨ pic.twitter.com/5WkMux8lU5
圖為木村直宏(左三)以及他的編輯團隊。團隊成員有些是木村直宏找的,有些則是主動向他聯繫。這份刊物也受到網路企業家家入一真的贊助。
舉辦各種活動 創造連結感
除了印製刊物以外,他們也在日本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像是為家裡有中年繭居族的父母舉辦聚會,邀請許多繭居族來參加攝影、編輯活動。
旨在打破惡性循環的刊物
對木村直宏來說,當繭居族越是退縮,他們就會陷入越來越難重新加入社會的難題,而《繭居族新聞》的存在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循環,逐步為他們重拾與社會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