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策解決社會問題
上周三(17),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發表聲明,指出他們決定要設立「寂寞部長」,希望能透過政策來解決這個正在英國社會加劇的問題。
這項政策是根據英國紅十字會與柯克斯委員會(Jo Cox Commission)在 2017年進行的調查報告而決定。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期間,英國工黨議員柯克斯(Jo Cox)因為支持英國留在歐洲而遭到一名極右派分子刺死,柯克斯委員會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設立的,並接續完成柯克斯關於寂寞的調查計畫。
有200萬人長期缺乏與外界互動
報告中形容寂寞「對健康的有害程度就跟一天吸 15根菸差不多」,報告也指出,在英國擁有 6,564萬的人口中,大約有超過 900萬人表示自己總是或經常感到寂寞,其中有 200萬人處於長期寂寞的情況,他們可能有好幾天、甚至好幾周完全沒有與社會互動。
採取行動的時候到了
「對太多人來說,孤單是現代生活的悲傷現實,」梅伊在聲明中寫到:「年長者、照護者、失去所愛之人的人,或是沒有人可以聊天、分享生活的人都可能持續忍受著寂寞,我希望我們的社會、我們所有人能對此採取行動。」
打擊寂寞 整個國家動起來
梅伊指出,這幾年來英國有許多非營利團體已經開始關注寂寞議題,特別是協助孤單長者與學校、年輕家庭之間的聯繫。現在,他們打算把這件事推到國家層級,透過設立「寂寞部長」的角色,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各公部門、企業、慈善團體間穿針引線,藉此針對「改善寂寞感」擬定全面性的政策。具體計畫將在今年稍晚推出。
編列數百萬預算 要來解決「世代問題」
至於寂寞部長將由體育與公民社會政務次長孔芮忻(Tracey Crouch)擔任,她在受訪時表示,自己很榮幸處理這個遍及英國男女老少的「世代挑戰」。她也提到英國政府已經編列了數百萬英鎊的預算,讓她一方面能整合既有政策,也能針對未來擬定出更明確的計畫。
英國有寂寞部長,別國有快樂部長
其實英國並不是第一個設立跟情緒有關職位的國家,像沙烏地阿拉伯與印度就擁有「快樂部長」。
倍感寂寞者 也倍感虛弱
過去有許多討論均談論到寂寞可能帶來的各種問題,201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就有研究指出,自覺寂寞者感冒的機會比較高,因為長期感受到寂寞的人可能會導致細胞變化,進而降低一個人抵抗病毒的能力。也有研究指出寂寞會讓感冒變得更嚴重,另外一份研究則指出,寂寞讓死亡的風險比較高。
不寂寞是一種社會需求
美國猶他州楊百翰大學的心理學家浩特朗斯泰德(Julianne Holt-Lunstad)便認為,不論是在生活或生存上,「與他人產生連結被認為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他說:「最極端的的例子顯示,被監禁、缺乏與人類接觸的嬰兒會逐漸失去活力,甚至死亡。事實上,社會孤立、關禁閉也常被當成一種處罰方式。」
總而言之 對身心都不好
在 2017年,美國前公共衛生局局長莫西(Vivek Murthy)曾投書《哈佛商業評論》,認為寂寞會為「心血管疾病、痴呆、憂鬱症、躁鬱症帶來更多的風險」,因此他相信職場上應該更注重這個問題。
失去連結感導致的惡性循環
今年 64歲的退休護士賈姬絲(Carol Jenkins)也以個人例子驗證了莫西的說法,她提到當自己的兒子搬到其他國家、她也基於經濟考量搬到其他地方後,當時人生地不熟的感覺讓她只覺得寂寞與憂鬱,甚至好幾個月都沒跟親朋好友聯絡,直到她在Facebook上加入為了處理寂寞情緒而創立的社團才逐漸改善現狀。
回想起這個經驗,賈姬絲說:「這跟在網路上認識人、交新朋友沒有關係,這比較像是擁有一個動機支持網絡,讓妳在處理問題上得到一些方向或建議。」
年輕人比想像中多
賈姬絲也提到,她很意外社團中有非常多年輕人,她說:「有非常多大學生因為感覺到自己被拒絕、或是無法融入團體,而把自己關在房間好幾天。」
「寂寞感轉化成憂鬱症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一旦上述情況發生了,)這真的可能會帶來危險性。」
上線時間:2018/01/22
增修時間:2018/01/24、02/01 修正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