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量客訴發現端倪
1940年代晚期,攝影公司柯達(Kodak)突然收到一大堆的客戶抱怨,表示和他們購買的輻射敏化底片品質很差,拍出來的東西都只有霧濛濛一片。
由於這類底片對放射性物質很敏感,一旦底片與放射性物質接觸好幾周後,它就會出現班點或霧化的情況——過去柯達物理部門科學家一直極力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因此突然出現這麼多的客訴,自然讓他們感到非常困惑。
汙染源是包裝紙
在經過一系列分析後,柯達注意到產品會出現放射性汙染,是因為來自印第安納州的底片包裝紙本身就受到輻射汙染,至於為什麼包裝紙會出現輻射汙染呢,他們相信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美國政府在 1945年7月16日於新墨西哥州進行的三位一體核彈測試(Trinity),其放射性落塵影響了來自印第安納州的包裝紙,又透過包裝汙染了底片。不過柯達當時並沒有公布這件事。
二戰後繼續測試 柯達不開心
二戰結束,從 1950年代開始,美國軍方除了在太平洋進行核彈測試,也曾在美國內陸進行一樣的測試。
1951年 1月,當軍方首次在內華達國家安全中心進行完測試的隔天,位在 2,574公里遠的紐約州的柯達公司就偵測到了比一般情況還要高 25倍的輻射量,擔心商品可能會因此再次受損,柯達決定有所行動。
被打太極 柯達威脅要訴訟
在與美國原子能委員會(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AEC)往來的書信中,可以看到柯達指出,當他們在其他地方偵測到 400CPM的輻射量時,他們在紐約州羅徹斯特(Rochester)偵測到 1萬CPM的數值。對此,原子能委員會僅透過《美聯社》發表聲明,表示這樣的輻射量並不會對人體、動物造成危害。
對於原子能委員會不慍不火的回應,柯達決定做出任何公司都會做的事:威脅要提出訴訟。
兩方達成妥協
原子能委員會讓步了,也同意除了柯達,他們會提供所有攝影產業關於核彈測試的資訊,像是未來會在哪裡、什麼時候要進行核彈試射,讓攝影公司可以預先為保護產品做好準備,作為交換,攝影公司也必須為政府在內華達州進行的核彈測試行動保密。
知道有落塵 不知道後續風險
然而,對美國大眾來說,知道原子能委員會的核彈測試會導致放射性落塵並不夠,負責調查美國癌症機構報告的奧特邁爾(Pat Ortmeyer)指出,大多美國人長期暴露於會致癌的放射性物質放射碘(Iodine-131),該物質會透過食物鏈累積在人或動物體內,一旦高濃度的放射碘在甲狀腺累積就會傷害人體組織,進而導致甲狀腺癌。
本來可以先預防
其實只要攝取一定量的碘片,就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避免上述情況發生,然而,因為社會大眾並沒有被告知到放射性落塵的嚴重性,自然也就錯失預先做好自我保護的機會。
駭人聽聞的體制
奧特邁爾對此評論道:「整個體制是最駭人聽聞的......在經過刻意設計的情況下,(政府)把社會大眾蒙在鼓裡。」
「這一部分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還處在戰爭中......然而,當你回頭來看這段核彈的製造史時,這是一種(對健康風險的)漠視。」
而數以千計的美國孩童可說深受其害。
告知太晚 數萬人受害
一直到 1960年代早期,美國大眾才被告知落塵可能帶來的風險,到 1997年,美國癌症機構才釋出了一份「內華達核彈測試釋放的放射碘可能導致甲狀腺癌」的報告,根據統計,美國本土有 7萬5,000筆甲狀腺癌的案例與核彈測試有關,直到今天,美國癌症機構仍在幫助大眾釐清自己有沒有可能是放射性碘的潛在受害者。
「我們的地圖在哪裡?」
在 1998年的聽證會上,美國參議院議員哈金直稱這是一起公共的健康危機,而且每一名美國人都活在放射性落塵的威脅中,他在聽證會上也質疑,當柯達向原子能委員會抱怨後,就得到了一份「放射性物質散布預估圖」,進而能夠預測當地的放射性汙染狀況,然而,「那些酪農、有小孩的家庭、還有我們應得的地圖在哪裡?」
哈金當時說:「所以說政府保護了一大堆底片,卻沒有保護我們孩子的性命,主席先生,這一定有哪裡出了錯。」
柯達的社會責任?
至於柯達到底要不要為當年的「知情不報」負上社會責任呢?在 1998年寫有《原子彈審判》(暫譯,Atomic Audit)的作者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說:「它們在道德倫理上需要負責嗎?我想你可以很明確說是的。」
「但我不會用現在的眼光來檢視當年的柯達,他們只是在做他們的工作,而且並不知道怎樣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
美國政府是禍首
奧特邁爾也同意施瓦茨的想法,認為柯達畢竟不是公共健康領域的專家,而那個年代瀰漫著一股「如果你發誓要保密,就得從一而終」的風氣,奧特邁爾說:「美國政府才是最需要為此負責的單位。」
上線時間:2017/10/25
增修時間:2017/10/26 修正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