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兩面貌 布魯塞爾新舊交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唐佩君  

「歐洲首都」布魯塞爾早年曾有萬丈雄心,闢建寬闊的購物大道及大型公園,一度欲與巴黎較勁,如今卻漸像個風華消逝的老嫗,得用心探索才能看見城市之美。

文章插圖

市容雜亂居民冷漠  外地人嫌不夠有個性

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也是歐盟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總部所在,而有「歐洲首都」美譽,但也因此改變了城市面貌。歐盟範圍內的建築很新、很大、很現代,就像是歐洲版的華盛頓特區,但離開歐盟區後,大部分建築外觀老舊,一個城市有兩種面貌。

城市的核心元素是居民,其價值觀決定市容樣態。但根據2015年世界移民報告(World Migration Report),布魯塞爾竟有六成居民非本地人,這個比例為世界第二高,僅次於全球商業密集的杜拜,是一個以外派人士為主的工作城市,人們來來去去,與城市的文化連結不多,但普遍來說抱怨連連。

文章插圖

來自美國的律師珍妮佛(Jennifer)在布魯塞爾工作了七年,她說剛來時走路不能不盯著地上走,因為有太高機率會踩到「黃金」,無法理解當地居民如何忍受街道髒亂有異味,但幸好近年有所改善。

珍妮佛在許多國際大城市待過,除抱怨布魯塞爾市容不夠整潔外,另覺得這個城市「不夠有個性」,不像巴黎有浪漫美感、紐約有各種族人士的活力,且當地人普遍冷漠,並不太在意這個城市是否逐漸老化。

另一位從巴黎到布魯塞爾工作的克洛依(Chloe)說,布魯塞爾是缺乏良好規劃的城市,歐盟進駐後蓋了許多新型現代建築,與舊建築並存感覺很突兀。此外,交通配套沒有跟上,導致上班時間處處塞車,外國人也只能忍受,她最深刻的市容就是馬路變成大型停車場,動彈不得。

一位在布魯塞爾學法語的台灣學生說,最不能接受的是城市充斥各式各樣的塗鴉,甚至連歷史性建築也難倖免,例如知名的尿尿小童附近有道丁丁漫畫牆,牆下就有難看的塗鴉,但沒有人在乎,讓人感覺到居民對這個城市的不尊重。

文章插圖

歐洲最美廣場浴火重生  見證歷史收錄世界遺產

雖然許多外來人士對布魯塞爾的雜亂很不滿,但當地居民維克特(Victor)表示,布魯塞爾其實被許多優美建築包圍,市容很美。

他舉例,聖米歇爾大教堂(Saint Michael and Saint Gudula Cathedral)是保存完好的歌德式建築、氣派的聖于博商場(The Galeries Royales Saint-hubert)拱廊、觀看落日美景的藝術之丘、新藝術建築師霍塔(Victor Horta)設計的霍塔博物館、老英格蘭(Old England)百貨公司現在則變成樂器博物館, 而當地人最驕傲的當然是那被列入世界遺產的大廣場(Grand Place)。

文章插圖

大廣場是布魯塞爾市容的驕傲,金碧輝煌的背後,也是布魯塞爾被侵略後的重建史。1695年法軍大規模燒毀布魯塞爾,直至17世紀才有能力復建,但當時市民追求卓越復建,將中古哥德式、巴洛克及路易十四等風格並列,富麗堂皇程度被譽為歐洲最美廣場。

而布魯塞爾走過1695年這場浩劫,讓她在距今300多年前就有機會整理街景市容,街道變得較為整齊、明亮。比利時1830年獨立後,政府更大手筆清除雜亂住宅區,以取得大片土地發展工業,隨著中產階級興起而出現的寬闊購物大道及大型公園一度可與巴黎較勁。

維克特說,隨著1960年代大批中東勞工移入,布魯塞爾開始變得不那麼像歐洲,再加上近年的難民潮,許多難民流浪街頭,市容愈來愈像個風華漸去的老嫗。不過,只要願意用心探索,在街頭、轉角仍可發現布魯塞爾的美麗。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