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結構發揮「淺威力」,你和朋友的基因比陌生人還要相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Emmastein 

過去有科學證據表明你會到哪裡上學,基因在冥冥之中起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力;現在來自史丹佛大學、杜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團隊指出,社會結構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不過這些發現雖然確實指出遺傳與社會行為的相互影響性,但研究不是決定性的,你可不能因此責怪你或你朋友的基因。

文章插圖

過去研究發現,人們與配偶、成年後的朋友往往出現遺傳相似性,也許是因為人類會自然而然傾向和自己有共通點的人在一起。但這種潛意識靠攏行為是如何發生的?來自史丹佛大學、杜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團隊合作,利用美國「青少年至成人健康國家縱貫性研究」(Add Health)數據對 5,500 名青少年進行長期研究。

研究發現,你和你朋友的遺傳相似程度比隨機路過的陌生人還要高,平均為已婚夫婦的三分之二。論文第一作者、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 Ben Domingue 說,朋友間的遺傳相似性強到足以檢測出來,當然,若和兄弟姊妹等家族成員相比還是遠遠不及。

這種效應可能是由於社會結構同質化,也可能是個體基於共同特徵而糾葛在 一起,你吸引的、被你吸引的朋友,很大程度上受遺傳學塑造。研究人員說,朋友之間的遺傳基因影響力可透過一些行為展現出來,比如你朋友習慣熬夜工作,很可能也會引發你熬夜工作,進而影響你的教育程度。

文章插圖

當團隊在比較同班同學的基因組時發現情況變得有趣,他們彼此之間大約一半以上的基因從遺傳學角度來看都是相似的,研究人員認為,這反過來突顯了社會結構(相同的環境、背景)於塑造遺傳相似性的「淺威力」。

究竟是我們積極地選擇了要靠近哪些人,亦或我們更主要受到客觀的社會結構影響?Ben Domingue 認為社會結構的影響更大,類似情況比如你小時候會到哪間學校、哪種類型的學校就讀,很大程度上是父母決定的,教育成就通常更偏向社會背景化。

於是久而久之,終於變成「什麼樣的人交什麼樣的朋友」?不過不管你和朋友相遇是冥冥中注定,還是社會結構讓你們的基因更相似,相交就是緣分,彼此都有機會互相學習。


延伸閱讀:《路有凍死骨 研究:有錢人真的不把人放在眼裡
法國人的「凱文情結」 名字取什麼很重要
向大家說聲謝謝與再見 日本企業家辦「餞別」派對

參考資料:
01 Friends Are More Similar Genetically Than Strangers, Study Says
02 Friends’ genes may help friends stay in school, new Stanford study finds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