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僅佔0.01%的人類出現後 有83%的野生哺乳類絕跡了

一份開創性研究中顯示,人類在整個生態圈中雖然渺小,對整個地球帶來的衝擊卻是不成比例地龐大。

文章插圖

用3年時間完成的開創性研究

今年 5月底,一份刊登在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首次針對地球生物所佔比例進行了全面性的推算,他們花了 3年的時間分析數百份研究,這些研究通常是使用各種現代技術進行觀察,像是掃描大片區域的衛星遙控,或是用來探查微觀世界中大量有機體的基因體定序等等。

研究碳元素是主要方法

該研究推估生物量最主要的依據則是分析地球上的碳元素。該研究在綜合推算地球上所有生物含有 550十億噸(gigatonnes)的碳後,便根據不同生物會含有的碳量來推算他們在地球上所佔的比例。

文章插圖

大多生物在陸地  人類只佔一點點

在分析結果中,如果以海洋/陸地生物量來比較,海洋只有 1%的生物量,另外 86%的生物都活在陸地上,還有 13%的細菌活在地表以下的深處。

而以整個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植物以 82%的比例稱霸全球生物量,細菌則佔了 13%,至於其他的生物如真菌、魚、動物加起來才佔了全球生物量的 5%,人類只佔了 0.01%。

「人類世」來臨

一如 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荷蘭大氣化學家克魯岑(Paul Crutzen)所提出的「人類世」(the Anthropocene,也稱人新世,編註)概念,他認為人類的活動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已經足以讓我們宣布進入一個新的地質時代。這份研究也發現了人類活動對地球生物量所造成的影響。

編註:關於人類世的開始時間,並沒有確切的說法,有人認為應該從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開始計算,也有人認為應該要從人類務農開始算起。

文章插圖

野生的都沒有過半

該研究指出,如今飼養的家禽佔全球鳥類的 70%,而僅有 30%的鳥類是野生的。這樣的情況在哺乳類生物量又更為突出,在地球所有哺乳類中,有 60%是以牛、豬為主的家畜、36%為人類,僅有 4%是野生哺乳類。

當然,一切並不總是這樣。

以前植物量翻一倍

研究中引述一份在 2017年,由奧地利維也納自然資源及應用生命科學大學所進行的研究,指出自從人類開始走入文明社會後,陸地上的植物數量就因為人類濫墾濫伐、土地使用方式改變、放牧等行為直接砍半。

消失的83%

而在這次的分析中,他們發現自從人類開始務農、發生工業革命後,僅有 1/6的野生哺乳類如老鼠、大象等等還留存於地球上,因此相信有 83%左右的野生哺乳類動物都因為人類活動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家畜的出現。

文章插圖

人類扮演著支配性角色

「這真的很驚人,」負責領導這次研究、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的教授米羅(Ron Milo)說道:「......我們的飲食習慣對動物、植物、其他有機生物的棲息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考量到我們在地球上所佔的微小比例,我希望這可以給人們一點概念,意識到人類在地球上所扮演的支配性角色。」

「整合的整合性分析」

不過研究也坦承,他們的測定方法其實帶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整體來說,大約會有 1.7倍的誤差。但米羅教授指出,過去從來沒有人針對全球生物量進行整合性的調查,因此他們相信這還是提供了一個很有用的概覽。米羅也形容道:「你可說這是一份整合的整合性分析(a meta-meta-analysis)。」

當我在和女兒玩拼圖遊戲時,我們通常會把大象擺在長頸鹿、犀牛旁邊,但如果要向她呈現出世界的真實模樣,我應該要把乳牛擺在乳牛和乳牛的旁邊,然後再擺上一隻雞。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學院教授  米羅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