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社會衝擊大,經濟學人:移民才能解決亞洲國家的燙手山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黃嬿 

菲律賓在香港的領事館估計,超過 20 萬名無證件的菲律賓人在中國擔任家庭傭工,賺取每月人民幣 5 千元工資。這是個趨勢,貧窮、年輕的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低工資和就業不足,而北方更富裕、老齡化的國家需要更多的人來填補勞動缺口,經濟學人認為人口流動可為亞洲帶來三重效益。

文章插圖

經濟學人(The Economics)分析,數百萬青年工人向北和向東發展,接受國將受益於年輕勞動力,而移民工的母國則受益於他們的匯款,並最終得到技術轉移,理論上這應該是不錯的解決方案,對雙方都有益。

中國長期以來一直透過將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來滿足勞動力需求,過去 30 年大約有 150 萬中國人離開農村去工廠工作,在餐館,或是做家庭傭工。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外國工人已開始填補這一空白,每年春天多達 5 萬越南人非法越過邊界進入廣西南部省分,幫助甘蔗收成,2015 年,省政府啟動一個計劃,將越南工人帶到一個城市的當地工廠,之後此政策就引入廣西其他地區。

文章插圖

中國仍然是勞動力的淨出口國,但情況正在迅速轉變,未來 30 年中國工作年齡人口將縮減 1.8 億人,中國應對這一變化的方式,將在塑造亞洲移民模式中發揮重要作用,如製造商可以將工廠搬到勞動力豐富的國家,或投資自動化,但是其他產業缺乏這種選擇,國際勞工組織預測,隨著中國老齡化,中國將需要更多的家庭工人。

這不是中國獨有的問題,為保持勞動年齡人口穩定,東亞國家不得不在 2030 年前進口 2.75 億名 15 至 64 歲的人,東南亞國家必須吸引 600 萬人口,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特別是泰國都需要工人,而緬甸、印尼和菲律賓則是工人太多。在不會造成撫養比惡化的情況下,南亞可以減少 1.43 億工人,印度一國就能輸出至少 8 千萬勞工。2030 年中國預計短缺的勞工相當於目前工作年齡人口的 24%,孟加拉國勞動人口可能超出 18%。

文章插圖

有些國家實施彈性政策,如外國工人約佔新加坡勞動力的 40%,為了防止外國人降低國內薪資,新加坡政府規定雇主必須為他們僱用的每個人繳交外勞稅。2003 年南韓實施一項配額計劃,允許小公司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在有限的時間內雇用來自貧窮國家的外國人,為確保外勞不會逾期逗留,外勞需要提前支付返家的費用,他們的雇主也先扣除部分薪水,在離開該國時才付清。這些臨時工佔 96.2 萬名外國勞工的四分之一,南韓外籍勞工佔整體 3.5%。

與其進口勞動力,日本長期以來傾向出口資本,日本跨國公司在東南亞建立工廠生產日本貨物,將工廠交給外國勞動力,但這種方法有其侷限性,對於老齡化國家的非貿易服務,例如家庭護理就沒有任何幫助,日本公司可以在越南建立他們的汽車,但不能把他們的母親送到峴港。

文章插圖

香港已開放外籍護士、保母和家庭幫傭到香港工作,1974 年香港實施進口家庭工人計劃,同年,菲律賓鼓勵人們在海外找工作。截至 2015 年年底,香港有 34 萬多名外籍家庭幫傭,平均每 7.3 個家庭就有一個,當中一半以上來自菲律賓,另外 44% 來自印尼。

香港雇主必須提供食物、食宿、前往香港的機票,每月至少 4,310 港元的工資,加上這些成本,每月賺取的收入仍然略低於香港人每週工作 60 小時的最低工資,但遠遠超過在家鄉的工資。

到 2001 年中,外籍家庭傭工承擔妻子和母親的傳統職責,讓超過一半的已婚母親在香港獲得大學學位,也讓更多當地婦女可以在外工作。外籍家庭工人可能有其他有益的副作用,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移民流入降低兒童照護成本,適度提高大學本科女生的生育率。

因此報導認為,外籍勞工不但增加接收國的勞動力,也幫助本地婦女就業率,同時也幫助提高出生率,因此移民對亞洲老齡化社會可能有三重效益。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