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游牧民族」
被當地人稱為「大海的游牧民族」,原住民族巴瑤族(Bajau)在數千年來居住在介於馬來西亞和印尼附近的沿海地區,他們其實不太常上岸,大多時間都住在船屋上靠捕魚、抓海洋生物為生。
沒有氧氣瓶也行得通
不過當要下海捕魚時,巴瑤族的捕魚配備可能跟我們想的不太一樣——有別於準備各種潛水裝備、氧氣瓶,他們只要帶上自製的木頭護目鏡和重物,就能一口氣下潛數十公尺捕魚,而且在水裡一待就是好幾分鐘。
要待5分鐘不是問題
具體來說,巴瑤族究竟可以待在水裡多久、潛到多深的地方,都是未知數,不過有人曾經表示,巴瑤族絕對可以下潛超過 70公尺、待在水裡超過 5分鐘。至於一般人大概可以在水面下待 1-2分鐘,專業的潛水員則是 3-4分半左右。
以前都不知道為什麼
雖然巴瑤族如此特別的技能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想知道巴瑤族的能力是從小訓練而成,還是隨著世代演化而來。上周四(19),一份刊載在期刊《細胞》的研究相信他們找到了答案。
從海獅的脾臟找到靈感
研究團隊是從一份關於海獅的研究找到了靈感。那份研究注意到,某種海獅待在水中的時間可以比其他海獅還久,並進一步發現原來這種海獅的脾臟比其他海獅還要大。
人體內建的氧氣瓶
脾臟是紅血球的儲存器官,負責汰換衰老的紅血球,確保每一顆紅血球都能夠正常的輸送氧氣。參與這次研究的依朗拉多(Melissa A. Ilardo)解釋道,當人在潛水時,脾臟會透過收縮,讓帶著氧氣的紅血球被送到應該去的地方,她形容道:「基本上(脾臟)就是個生物氧氣瓶。」
換句話說,該研究團隊認為,巴瑤族長時間的潛水技能可能和脾臟有關。
發現了極端的生理特徵
該團隊找來了 43名巴瑤人和 33名住在附近、以農業為生的撒魯安人(Saluan)來照射超音波,比較後發現不論性別、年齡、身高、是否為潛水夫,巴瑤人的脾臟大小都比撒魯安人還要大上 50%。有參與研究、來自劍橋大學的衛勒斯弗(Eske Willerslev)教授便直言:「這真的是非常極端的生理特徵。」
Our paper on adaptations to diving in southeast Asian “sea nomads”. Congrats to Melissa Ilardo, @idamoltke, @ras_nielsen! https://t.co/4HcaniTZYy pic.twitter.com/UjeTsc2zG2
— Fernando Racimo (@FerRacimo) April 19, 2018
研究團隊相信,由於不一樣的生活方式(種田vs捕魚),才會讓撒魯安人和巴瑤人的身體有了差異。
基因也有不一樣的故事
在巴瑤人和撒魯安人的基因比較中,他們發現了 25個在巴瑤人身上比較常見的基因,其中有很多基因和幫助巴瑤人在低氧環境中生存有關。
巴瑤人的演化適應
經過進一步分析,該研究團隊相信,這樣的基因差異並不是偶然,而是巴瑤人和撒魯安人在 1萬5,000年前產生分歧後,因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讓巴瑤人透過天擇出現了演化適應的結果。
類似狀況不是第一次
其實類似的發現並不是第一次,過去也有研究發現,乳糖耐受的基因如何隨著奶牛的馴化而出現,或是藏族、住在安地斯山脈的原住民如何發展出適應高海拔地區的基因。
幫助大家瞭解演化
有參與這次研究、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拉西莫(Fernando Racimo)相信,透過這樣的研究,將有助於幫助我們瞭解,在好幾個世紀的未來,人類將如何透過演化適應那些極端環境。
我們仍在演化當中。演化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停止過。
研究人員 拉西莫
希望在醫學上會有幫助
此外,該團隊也希望,未來能透過這些在研究中發現的基因,預測人們在低氧環境中會有怎麼樣的反應——這種預測在執行手術等醫療情況時格外重要。在接下來的研究中,他們也將進一步研究這 25個基因具體來說,究竟有著什麼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