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這一點英文是不夠的」上海家長的焦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張淑伶 (中央社駐上海記者) 

宋小姐兒子才三歲,她已在煩惱要把他送到哪家有外籍教員的機構上英文課,就怕孩子的學習資源比別人少;第一次家長會上,小學英文老師明確告知:「學校這一點英文是不夠的。」於是秦女士開始了尋覓補習班的過程。

文章插圖

不到30歲的宋小姐,本身有口譯人員證照,目前是南京一家媒體的記者。她的兒子還只有三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但宋小姐已經開始煩惱,該把他送到哪家有外籍教員的機構上英文課了。

「我是矛盾媽媽,如果微信群裡有其他媽媽討論給孩子上了什麼課,就會焦急,怕孩子的學習資源比別人少。」宋小姐承認,自己想給孩子快樂童年,又害怕沒給他最好的學習環境。

她目前在南京看到的兒童英語班,三個月人民幣7,000多元,每週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每個班級有8到12人,標榜外籍師資教學。換算下來,半小時約人民幣200元(約新台幣900元)。

在講求競爭力的年代,英語無疑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項。宋小姐的先生出身農村,一路學習成長都是父母用錢砸出來的,所以他也很認同「要給孩子最好」的理念。

文章插圖

45歲的賀先生就顯得豁達多了,對他的八歲孩子在英文學習的狀況並不擔心。南京的小學在三年級開始正式學英文,部分學校也會在一、二年級就開始接觸英文。賀先生不擔心的理由也很簡單:他自己年輕時英文很不錯,但現在非常普通,他很清楚學習語言更重要的是應用環境,不需要特別搶在起跑點。

賀先生認為,有些家長很矛盾,「一邊控訴教育制度(太升學主義),一邊又愛比較課外班」。

多數人學習英文確實就是「隨波逐流」,跟著考試風向和教育政策走。

文章插圖

擔任聽障兒童特教老師的秦女士,10年前兒子小學一年級時,從老家湖北省搬到了上海,明顯感受到大城市裡不一樣的競爭氣氛,「學童們幾乎都有補習英文,差別不是補不補,而是去哪裡補」。

第一次家長會上,英文老師明確告知:「學校這一點英文是不夠的。」於是秦女士開始了尋覓補習班的過程。如同許多亞洲國家面臨的問題,有些歐美人士仗著自己一張金髮碧眼的「老外臉」就想混口英語飯吃,秦女士物色學校時,一定會親自跟外籍教員交流,不只看英文能力,更去感受老師有沒有愛心、品德如何等。

試過幾家補習班後,秦女士的兒子在某家美語班待了一段愉快的時光,軟硬體設備都讓他們很滿意。只是這家補習班不是特別為了升學系統而設,和考中學沒有關聯,在務實考量下,她換了家以應試為主的英語補習班,沒有外籍老師教學,每週兩小時,人民幣500元(約新台幣2,300元)。

不過,秦女士觀察,上海的體制內英語教育不斷在改革,課程內容更活潑、增加口語表達內容,此外,大學入學考試的英語沒有範圍,這些讓體制內外的英語教學差距在縮小。

文章插圖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中,各地還有冠上城市名稱的「外國語學校」或外國語大學附設的中小學。相較於普通學校,這些外國語學校有更大量接觸外語的機會,除了老師以英語授課,還能精進第二外語。

進入這類學校必須經過考試,通常是有一定英語基礎或曾和父母在國外生活過的孩童才能入選。不過,也不是所有家長都對這樣標榜英語教學或雙語教學的學校趨之若鶩,因為英語成了學習的主要內容,可能提前限制了孩子對學習興趣的選擇,特別是男孩子可能更被期待多參加體育活動、就讀理工科等,而外國語學校讓人覺得以人文為主。

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一般公立中學的重點學校內,儘管英語仍然只是一門課、沒有真正實施雙語教育,但有些老師具備雙語教學的能力,校方也喜歡聘用有雙語能力的老師。一方面,這些重點學校設有「國際班」,需要老師以英語授課;另一方面,接待外賓參訪時,這些老師可以做更好的導覽。

秦女士說,自己目前念高中的孩子雖然沒有在國際班上課,但是會透過老師了解國際班同學的學習狀況,或者聽這些在國外留學過的老師講海外的見聞,這些無形中都打開了學生的視野,「上海小朋友對外來文化接受度很高」。

此外,越是重點的學校,就越多海外交流活動,甚至徵求家庭自願接待短期交流的外籍生等。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