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瑞士經濟的引擎 技職教育教出工匠精神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組長) 

對瑞士人來說,身懷「一技之長」,比念大學更重要,瑞士有三分之二的人選擇技職而非升學。不斷培訓新人才,是瑞士的中心思想,也是瑞士能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文章插圖

瑞士位處高山,天然資源缺乏,但拜技職教育成功之賜,國民所得名列世界前茅。在瑞士,從政府官員、議員、企業界、學界,乃至街上隨便跟人談論瑞士的教育,大家的共識都是瑞士國土很小、沒有其他資源,只能靠人力,因此教育的「品質」至關重要。19世紀瑞士教育家皮斯塔羅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教育乃為生活與工作做準備」的理念,深植於瑞士人的基因。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一份於2013年發表、針對各國技職教育與成人學習的政策檢驗報告指出,特別讚賞瑞士技職教育的特點:技職教育由用人單位與市場強力主導;中央、地方政府與職業組織效能高;學校與職場學習充分整合;在職訓練時也不會太過於針對個別企業而讓效果受限。

伯恩應用科技大學( F H Bern)校長霍澤(Rita Holzer)認為,不斷培訓新人才,是瑞士的中心思想。「不管是國家還是私人公司,用心栽培下一代,是大家的共識」,這是瑞士能維持競爭力的關鍵。

文章插圖

職校充分融入業界 藍領進修轉白領也容易

常與美國政府部門合作的專業研究機構「國家教育與經濟中心」(NCEE)於2015年發表一份名為《金字標準:瑞士的職業教育與訓練體系》的報告,直言隨著70%的年輕學生參與,瑞士的職業教育訓練不僅受大眾敬重,更是推動瑞士經濟的引擎。

這份報告透過訪談找出瑞士技職訓練體系吸引年輕人之處。首先,年輕學子覺得這能讓他們與職場人士做一樣的工作,在充分的指導與支持下擔負相同責任,與在校大異其趣;其次,技職教育的學習大多為實作,能直接融入業界,等於能充分學以致用。

第三,學生在職訓教育期間有薪水,從一開始每月約600到700美元(約新台幣1萬8,000到2萬1,000元),到第三年時的1,100到1,200美元(約新台幣3萬3,000到3萬6,000元),每週最多工作三到四天。最後,每位實習生都能獲頒政府認可的證照,並有機會直接轉為該企業的正職。

文章插圖

從工廠到辦公室

國家教育與經濟中心指出,當美國的企業還大多因擔心實習生會竊取商業機密,致人力資源投資浪費,而不願配合推動職訓計畫,瑞士聯邦政府教育、研究與創新處在產業領域的夥伴都樂於研發訓練課程與額外的實作機會給高年級的技職學生,包括提供長時間的職場實作、資訊科技與健保,培養出一批批高技術水平、隨時能投身職場的新血,並能讓年輕人的職涯在藍領、白領間無縫接軌,使年輕人的失業率壓在低比率。

有別於一些國家,瑞士的技職教育系統提供很多管道,讓學生能很容易在學術與技職體系間轉換,也因為如此,從工廠生產線或銀行櫃檯展開職涯的員工,都能透過進修有朝一日真正晉升為管理階層。

文章插圖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瑞士教出工匠精神

公東高工前校長黃清泰曾到瑞士上木工師傅學校,並到德國參與工業職校校長特別班的訓練。他發現,兩地的技職教育都很重視「實作」,並由企業負擔起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在這樣的制度下,多數人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自然會督促自己把工作做得更好,養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反觀台灣在1990年代末期卻放寬專科、技術學院升格為大學。黃清泰認為此舉破壞技職教育體系,讓職業教育全面導向升學方向來辦學,如果台灣要想反轉目前的教育結構瓶頸,這個問題遲早得要解決。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