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地球妙事多

【地球放大鏡】那些你在隔壁麥當勞點不到的餐點

在超過 100個國家設點、坐擁超過 3萬家分店,麥當勞可說是全世界最知名的跨國速食連鎖店,而為了在不同國家立足,麥當勞總會針對不同國家推出一些「因地制宜」的餐點,換句話說,每到不同國家的麥當勞,你可以找到大麥克、薯條、可樂這些「標配」,同時也能看到種種充滿在地風味的特色餐點,就讓我們透過這些只有在地麥當勞才有的餐點,來看看它們對當地人來說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吧!

文章插圖

菲律賓—炸雞配義大利麵

在菲律賓,麥當勞推出了炸雞配肉醬義大利麵(Chicken McDo with McSpaghetti),就是為了和菲律賓速食界霸主「快樂蜂」(Jolibee)相抗衡——相較於麥當勞在菲律賓有 600多間分店,快樂蜂在菲律賓擁有 3,000多間分店,而上述餐點就是快樂蜂的經典餐點之一。

至於菲律賓人是否因此倒戈轉向麥當勞呢?這就交給大家自己評斷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當麥當勞嘗試把「炸雞+義大利麵」的組合帶回美國時,美國人顯然不覺得這是個吸引人的搭配。

文章插圖

亞洲地區為大宗—飯類料理

在以白米飯為主食的東亞、東南亞地區,自然不難看到麥當勞以米飯延伸出各式各樣的餐點,除了我們熟悉的米漢堡以外,在印尼、菲律賓等地方的麥當勞可以看到搭配特色配料的炸雞配白飯(PaNas 2 with Rice、Chicken McDo with Rice),馬來西亞則有灑上油蔥、薑末、青蔥、綠辣椒的雞肉粥(Bubur Ayam McD),在泰國甚至可以看到麥當勞版本的打拋飯(McKAO Kaprao Rice)——想要另外加蛋的話只要加 10泰銖(折台幣約 9元)即可,而且絕對沒有蕃茄!

文章插圖

香港—火腿通粉

在香港麥當勞推出的早餐中,可以看到「火腿扒蛋扭扭粉」。

這其實源自香港很常見的早餐之一:餐蛋通粉。這道料理通常就是通心粉加上午餐肉、煎蛋的湯麵料理,有的時候午餐肉也會換成雞肉、豬排、火腿絲等等。

這道中西融合的料理,就像許多你會在香港茶餐廳看到的餐點一樣,因為價格低廉且出菜快速,是早期工人們一大早補充大量熱量的最佳選擇,如此經典的料理,麥當勞自然不會錯過把它放進菜單裡的機會了。

文章插圖

印度—因地制宜的菜單

受到社會制度與宗教文化影響,不少印度人會有著吃肉「不好」的印象,而沒有天天吃肉的習慣;再加上在多元宗教匯集的印度,不同宗教的信徒每逢不同節日、慶典就一定得吃素——就算要吃肉,印度教信徒將牛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存在,穆斯林則是不吃豬肉。因此當麥當勞在 1990年代進軍印度時,就決定設計出以雞肉和蔬菜為大宗、獨具風格的在地菜單。

在這裡,沒有牛肉給好給滿的大麥克,但是有雙層烤雞加上豐富蔬菜的瑪哈拉雞肉大麥克(Chicken Maharaja Burger),不想吃肉的話,還可以找到以馬鈴薯豆餅為內餡的漢堡;覺得有些漢堡裡醬汁的味道吃起來特別不一樣嗎?這是因為裡頭加了用印度家常起司Paneer調製而成的醬汁。

總而言之,只要來一趟印度麥當勞,不論是視覺或味覺上獨特的享受絕對讓你印象深刻。

文章插圖

土耳其—滿漢全席早餐盤

羊奶起司、黑橄欖、小黃瓜、番茄、炒蛋、果醬與英式馬芬,這個幾乎看不到麥當勞影子的土耳其麥當勞早餐(Breakfast Platter),反應的是土耳其對於早餐的重視。

大多土耳其人的早晨大概就跟世界上其他人差不了多少——他們起床、簡單漱洗、換衣服;然而,講到吃早餐這個環節時,一切都不一樣了。

傳統的土耳其早餐(Kahvalti)就像流水席一樣,穀類麵包、蜂蜜、奶油、多種果醬、當季水果、小黃瓜、番茄、橄欖一盤接著一盤上來,客氣一點可能就十幾盤,人多起來的話到幾十盤也不是不可能。

「這樣怎麼吃的完啊?」多半是許多人馬上會出現的疑惑,但對土耳其人來說,重點不是吃的內容,而是那個當下,大家透過在一起吃飯來凝聚彼此的關係。

一般相信這種流水席早餐是源自鄂圖曼土耳其時期,對忙於農務的人來說是非常好的熱量補給,雖然說現代人因為忙碌的生活已經不能天天這樣吃,但每到周末,土耳其人總喜歡跟家人、好朋友相聚一堂,享受一客豐盛的土耳其早餐。

文章插圖

加拿大—肉汁乾酪薯條

肉汁乾酪薯條(Poutine)身為加拿大的國民美食,麥當勞自然不會忘記在他們的加拿大菜單加上這道餐點,這道菜就是把薯條放在紙盒,再灑上乾酪塊、肉汁,當你用叉子一把叉起薯條大嚼時,在味覺上絕對能帶給你大大的滿足(熱量什麼的就暫時放一邊吧)。

一般相信肉汁乾酪薯條是源自 1950年代的加拿大魁北克(Québec),但是這道菜究竟是誰發明的仍是個謎。

目前最廣泛的說法是來自 1957年的酪農小鎮華威(Warwick),當時餐廳Le Lutin qui rit應一名趕路的顧客要求,把店裡分開販售的乾酪塊和薯條塞在同一個袋子裡,而餐廳老闆就是從這裡得到了製作肉汁乾酪薯條的靈感,至於會取名為「Poutine」,是因為這個字在魁北克俚語中就有「一團亂」的意思;另一個普遍的說法則是來自德拉蒙市(Drummondville),店老闆稱他們是看到顧客點了肉汁醬或薯條後總是會額外點份乾酪塊來搭配,才決定在 1964年推出這道獨具一格的料理。

1980年代,一些連鎖速食店開始把這道餐點加入他們的餐點裡頭,讓這道魁北克街頭料理逐漸遍及加拿大各個角落,進而成為加拿大人所熟知的國民美食。

文章插圖

巴西—奶酪麵包

這款出現在巴西麥當勞菜單上的奶酪麵包(PÃO DE QUEIJO)是一種用木薯粉製作,早餐或下午茶都很適合拿出來吃的小零嘴。乍看之下普普通通的小圓麵包,其實也有著自己的歷史故事。

其實巴西原住民本來就會栽種木薯並拿來製作食物,一直到 15世紀葡萄牙殖民時引入非洲奴隸後,這些奴隸也會把木薯剝皮、泡水、曬乾後拿來吃,但因為食物遠遠不夠,他們就會把碗裡剩下的木薯碎屑蒐集起來並揉成小小的麵團、再拿去烘烤來吃。

隨著巴西政府在 19世紀末廢除奴隸制、酪農業開始發展,人們開始會朝這個小麵團裡添加起司、牛奶,久而久之,這就成為家家戶戶都能見到的家常小點了。

其實不只是巴西,這種混合了原住民文化、葡萄牙或西班牙殖民國、非洲文化的料理在整個中南美洲並不罕見,像另一道在哥斯大黎加麥當勞早餐會出現的黑豆飯(Gallo PintO),在過去也是結合了原住民所栽種的大豆、殖民國引入的米飯、非洲地區烹調方式而成,再輾轉成為許多中南美洲的國民料理。

文章插圖

埃及—鷹嘴豆餅沙拉三明治

能在埃及麥當勞看到的McFalafel,是皮塔餅(pita)包裹著生菜、蕃茄、小黃瓜、洋蔥末、中東芝麻醬(Tahini),以及油炸鷹嘴豆餅的「沙拉三明治」,也是埃及絕對不能錯過的經典美食。

鷹嘴豆(hummus)是整個阿拉伯國家非常常見的料理食材,雖然基於作物取得性的考量,埃及現在比較常見的鷹嘴豆餅是用蠶豆混著其他豆類製成,但鷹嘴豆還是很常見於埃及的各種料理中。

放眼整個阿拉伯地區,不同地方可說有著自己製作沙拉三明治的獨門習慣——像在敘利亞、黎巴嫩就會放入更多餡料和不同的醬汁。雖然許多國家會爭相聲稱自己是沙拉三明治的發源地,不過目前大多歷史學家相信沙拉三明治最有可能誕生自埃及、過去在此生活的基督徒因為在四旬期得守齋,而用鷹嘴豆餅代替肉來製作餐點。

文章插圖

附帶一提,在阿拉伯大多麥當勞其實看不到McFalafel這道餐點,反而是皮塔餅三明治(McArabia)比較常見,這是麥當勞在 2003年受到美國入侵伊拉克引發的反美情緒影響特別推出的產品,當時麥當勞主打這道菜「使用阿拉伯在地食材、遵循阿拉伯口味」,希望可以吸引當地的消費者,現在也已經是不少國家的常駐餐點了。

文章插圖

夏威夷—專屬隱藏菜單

雖然說夏威夷也是美國的一部分,但這裡的麥當勞就是特別不一樣,除了可以來一客結合當地人熱愛的午餐肉配上蛋與白飯的「午餐肉早餐盤」(Spam Breakfast Platters),還可以找到官網上找不到、但來到夏威夷麥當勞一樣可以點到的夏威夷湯麵「Saimin」。

這兩道餐點無非反應了夏威夷近代因為多元族群的移入而發展出獨具一格的人文風情與飲食文化,以「Saimin」來說,Saimin是廣東話裡「細麵」的意思,它的麵體乍看之下像是日本拉麵,但仔細觀察似乎又帶有一點中國湯麵、菲律賓炒麵的影子。

這樣的組合無非反應的是近代大量亞洲移民移入而出現的夏威夷特色湯麵,對當地人來說,他們多半也不會去區分這道餐點是「誰」的,而是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就是一道夏威夷本土、充滿懷舊風情的料理。



歡迎來到【地球放大鏡】

每個月,小隊長會不定時推出「一主題,多重滋味」的專題文章,鎖定有趣的人事時地物,帶大家看看世界各地的不同在哪裡。

有什麼想看的主題趕快跟小隊長敲碗,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對相關主題的想法喔!

文章插圖


上線時間:2020/07/24
增修時間:2020/08/14 修正內文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