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努力了!」安靜辭職是擺爛還是對職場心累?

全球職場長達兩年多的疫情影響下,除了「遠距工作」與「疫後辭職」的風氣興起外,近期又有一個新的名詞出現了,那就是「安靜辭職」(Quiet Quitting)。才短短幾個禮拜,安靜辭職一詞在美國已經傳遍Tiktok及各大新聞媒體版面,引發各種熱議外,也掀起對於工作態度的正反討論。

文章插圖

向過勞說不 為什麼員工會想安靜辭職?

「不多做、不加班、不往上爬」是安靜辭職者在工作時抱持的態度。最初安靜辭職會紅,是因為Tiktok上一名名叫Zaid K(zaidleppelin)的用戶在7月25日時,上傳了一支討論安靜辭職的影片。影片中Zaid K說:「我最近學到一個新的詞彙叫做安靜辭職,是指你不是直接辭職,而是辭掉你心中那個在職場上,期待追求卓越超群的自己。」

這意味著,奉安靜辭職心態為圭臬的上班族或勞動者,雖然每天都還是待在辦公室裡工作,但在心理層面上,卻已經不再把工作視為自己生活的核心。

對於老闆、創業家跟公司主管階層來說,安靜辭職可能不會出現在他們的字典裡;但如果今天換成是員工的話,那可能情況就不一樣了。據履歷諮詢公司Resume Builder整理的資料,在1000名員工中,有26%的人承認,自己拒絕向讚揚工作狂的「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低頭;另外更有21%的人表示自己正在安靜辭職,只會選擇做符合他們薪水份量的事情。

文章插圖

這些年齡約在25至44歲正在安靜辭職的員工,只會完成自己份內的事情,可以少做,絕不多做。

這種「低耗能」的上班模式,也反映出了現代對過去「努力一定會有收穫」正向心態的反芻與省思。在同一份調查中,安靜辭職者之所以會選擇安靜辭職,有46.1%是認為,自己獲得的薪水與工作時付出的時間精力不成正比;其中也有45.6%的人認為現階段的工作,很有可能危及自己個人的心理健康;有40.8%則擔心目前的工作型態,會拖垮自己現階段生活與工作間的平衡。

回到最初觸發遠距工作及安靜辭職的開關,其實和2019年年底爆發的COVID-19疫情息息相關。因為疫情迫使各大企業,在短時間內切換成遠距工作的方式,也讓許多勞工對職場和工作樣態的想像有了不小的改變。一部分的員工會因此而對自己的工作及職場感到疏離,將重心轉往家庭和個人生活的面向,而這也導致員工浸浴在奮鬥文化的意願下降。

字如其表?安靜辭職其實跟你想的不一樣

文章插圖

對於安靜辭職這個名詞和它所代表的意義,其實不全然是字面上呈現的意思,而是一種面對自己工作的「態度」。美國職涯教練佩克(Allison Peck)認為:「安靜辭職的本意其實不是『辭職』,而是一種照顧自己身心健康的表現。」

佩克直言,這個安靜辭職現象的出現,其實就是個人生活「優先順序」的問題。「現在的人已經不會再像以前一樣,犧牲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竭盡全力只為滿足上司和工作的需求,而是做到符合自己薪水的工作量或份內的事。」佩克說。

也就是說,安靜辭職所隱藏的意涵,不僅是不攬下更多工作,或不繼續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加班而已。反而,更像是為工作與生活設定了界線,一個避免自己陷入過勞(Burnout)的機制。

美國一間媒體顧問公司創辦人西創(ED Zitron)認為,安靜辭職的概念旨在反抗那些剝削員工的公司,因為許多這類型的公司都是靠著不給員工加班費,但又變相要求員工要加班來達到公司所要求的業績。「如果你希望員工達到『卓越超群』的目標,那就應該要為此給他們補貼,讓他們的努力是能獲得回報的。」西創說。

同時西創也指出,Z世代(Gen Z)並不是第一個經歷過勞的世代,而安靜辭職也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現象,他說:「『安靜辭職』這個字實在是太激進了,因為這個字把勞工們形容的好像是壞人一樣。」倫敦大學學院管理學教授克羅茲(Anthony Klotz)也表示,雖然這個詞彙是由年輕一代所提出,但它其實是一個「舊詞換新裝」的概念。「有關這個心態的研究已經進行好幾年了,只是套用的詞彙不一樣,像是脫離釋放或是工作退縮等。」克羅茲說。

文章插圖

在英國一家零售傢俱公司擔任行銷的瑪曲(Georgia Gadsby March)就直言,自己經常性加班,但完全沒有收到任何額外的酬勞。當瑪曲又再接下公司內的另一份職務時,光是一個禮拜,她的工作時間就逼近60個小時。

面對加班沒錢拿,瑪曲也曾向主管反應,也收到了將會為她調薪的回覆。只是,主管承諾的調薪,最後卻淪為一場空。瑪曲還是拿著一樣的薪水,做超時的工作。「我覺得我被羞辱了,這也讓我在疫情期間下定決心要安靜辭職,然後試著去找到另一份工作。」瑪曲說,當時的她正處在一個非常混亂的時期,而且在她決定向「多餘且不再原本工作項目內」的工作事項說不的時候,反而還被指控在偷懶。

然而即便遭到公司貼上「偷懶、不認真」的標籤,瑪曲也不會想要再投入更多的心力了,「安靜辭職讓我慢慢拿回我自己應該擁有的權力。」瑪曲說,最終,她還是離職了。

專家建議:比起安靜,更應積極溝通

當員工認為自己的狀態已經瀕臨過勞邊緣,有些人可能就會選擇安靜辭職。不過職涯策略教練兼專家豪勒(Stacie Haller)則表示,上班族或勞工認為自己的狀態卡住了,或是不滿意現在的工作,就不會有興趣想要在工作上有所提升或超越。

這些員工可能會想要透過安靜辭職的方法,來達到讓自己不那麼心累的效果。只是,這樣的工作態度可能也有風險,因為當公司面臨裁員壓力時,裁員的第一順位,可能就會是這些選擇安靜辭職的員工。

職場禮儀專家伊賽(Pattie Ehsaei)也反對員工在上班時抱有這樣的態度,並強調如果以安靜辭職的心態上班,在工作上絕對不會成功。

對此,豪勒等專家皆建議,員工如果自覺出現這樣的狀況,其實應該要能夠與上級反應,嘗試透過溝通來調整現有的工作內容,以改善目前的狀況,或是尋找其他更能激發個人熱情的工作內容。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成為必須滿足的需求

文章插圖

不止歐美,安靜離職的概念,也早悄悄地蔓延至各大亞洲國家。與日本的「悟世代」、中國去年出現的「躺平主義」聲浪,以及先前出現的阿姨我不想努力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各國的經濟下滑,商業及社會階層流動趨緩,再加上疫情、戰爭和部分企業奉行的996文化更讓許多年輕族群逐漸對社會感到失望。

進而衍生出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低度消費等方式過生活,拒絕成為資本家賺錢的工具及奴隸,或將原本投注在工作的精力轉回到自己身上。

身處在亞洲的台灣,當然也是逃不了。同樣受到疫情及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影響,台灣的薪資漲幅,已經愈來愈追不上樣樣都漲的物價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結果顯示,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從從去年(2021)七月的1.95%,到今年則上升至3.36%,其中又以食物及外食類漲幅6至7%位居一二名。除了物價,食衣住行中「住」的房價更是居高不下,讓首購族即便有錢也須背負高額房貸,而還沒存到第一桶金的20幾歲年輕人,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面對公司可能會有員工出現像是躺平、擺爛或安靜離職的症頭該怎麼解呢?據Resume Builder製作的調查結果顯示,其實只要能夠為員工「調薪」就可以達到讓員工恢復「健康」效果。因為根據統計,有近75%的安靜辭職者認為如果他們可以拿到更多薪水,工作意願就會提升,其餘像是提供更多休假、升遷、更好的健康照護制度或更好的職位頭銜等,都能夠促進持續為工作付出的動力。

不過,無論安靜辭職一詞的描述是否精確,或所蘊涵的心態到底正不正確,依然掩蓋不了當前正在發生的職場風暴。安靜辭職的概念及心態並非憑空出現,現在的藍領、白領勞工們,希望能不再只被工作牽著走,而是要拿回對自己工作及生活的主控權。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