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地球人素養指南.做了才知道】從看得見的儀式,走進看不見的城市

「你是哪裡人?」

這再簡單不過的問題,通常都是再簡單不過的回答。

但家居與學校或公司兩點一線的日常,真能讓你認識自己身在何處?真能讓你回答你身在何方?


呼應第二期「DQ地球人素養指南」電子報主題——「那些意義充盈的空間」,思考探究空間與人的互動關係,而這離不開實地探訪的行動環節。

於是,DQ與長期深入台灣在地的永續旅行品牌——島內散步合作,在普度儀式盛大舉行的農曆七月,來到了文化古都府城台南,期待透過儀式、廟宇、與在地故事的理解與體驗,讓我們這些異鄉過客,也能與這塊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產生聯結,進而明白空間蘊含的豐富意涵,是如何影響著眾人。也藉此反思:究竟該如何看待自身與空間的關係?

文章插圖

台南是個怎樣的地方?

台南,眾所皆知的美食天堂、人文兼具的文化古都。或許我們能像在地人一般侃侃而談自己最傾心的牛肉湯在哪條街上、碗粿又非得吃哪間不可,但卻始終說不清其「文化」從何而來?而「古都」空間如今又有何意義?

早在清領時期,台南曾是全首府灣府及灣縣所在地,是全台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漢人文化及信仰在此開支散葉甚早,也造就如今台南全境共計1600餘座廟宇,為全之最。廟宇是信仰的體現,是傳統社會的核心,更是文化能量最為豐沛的場域。而人世制度、更甚至人情世故,也往往是影響廟宇生成之關鍵所在。最好的例子,便是如今僅相距兩公里遠的灣府城隍廟與全台首邑縣城隍廟。同時擁有兩間城隍廟並立於此,並非巧合,這恰恰是台南之所以成為深厚歷史文化空間的最佳印證。

陰間是未曾遠去的現世

自明清以降,城隍信仰昌盛,各地政府,皆依等級配置相應城隍廟進行奉祀。城隍廟與府、州、縣等衙門相同並立,猶如分設陰、陽兩個衙門,使人知畏,不敢妄為。在當時,每位地方官上任前,都需要到地方城隍廟上香稟報,足見城隍信仰是如何深入人心。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012

雖說政府透過信仰使城隍廟成為約束百姓的道德標準,但也間接加深了老百姓對於城隍爺的依賴與崇敬,使得城隍文化至今仍是台灣地方上不可忽視的道德力量與文化風貌。

同時兼具府城、縣城身份的台南依制設立兩座城隍廟,除見此地之昌隆繁盛外,城隍文化對此地更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城隍廟具備司法行政意義,掌管陽間亡靈,其中體現了先民對於冥界的想像:死亡並非結束,步入來生之前,每個人都必然要在城隍廟中誠實面對一生功過,並交由神明判決,賞善罰惡。民俗信仰故事中甚至細膩刻畫了陰間裡的神明、神將及判決流程,這不僅警惕了芸芸眾生,具有穩定社會人心的意義,也為台灣民俗文化增添不少豐富且神祕的色彩。

從這些敘述我們不難察覺:所謂陰間世界不過是陽間世界的延伸,人死之後,也未曾脫離生前所熟悉的社會體制。無論是官方敕封的權威性、又或是在民間信仰儀式中的無所不能,都不難明白那些傳統文化的氛圍與記憶,如今都還沉澱在無數廟宇空間之中。那一磚一瓦,都具體形象化地呈現著長久以來,府城百姓心中的是非善惡的價值觀、與祈求安定的群體冀望。

空間未曾停止訴說,而你能否聽見?

若說城隍信仰是政府有意為之,透過神明權威進行管控,約束人民行止得宜、進而安定群眾;那辜婦媽廟便是以敕封褒獎為手段,宣揚儒家倫理綱常,為百姓立下典範、讓群體有榜樣可依循。

對台南在地人猶如親切奶奶的府城「一品夫人」辜林氏,兼具守節、孝順、教子有方等儒家美德,在當時百姓眼中儼然就是「神」一般的模範代表,死後也順理成章受官方追封一品夫人,入廟受祀,進入了被大眾肯認的價值空間。

文章插圖

重視節操道德的文化刻痕,同時也體現在陳守娘故事之中。不過有別於辜林氏的溫良恭順,守娘相反是以激烈抗爭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應得的歸屬與認同。陳守娘這位台南當地著名的枉死烈婦,死後顯靈報冤,即便當地仕紳請出法力高強的廣澤尊王與其鬥法也無法平息,一時間府城風聲鶴唳。直至觀音菩薩出面調停,守娘答應不再作亂的條件除了對其罪過既往不究外,便是要求自己的神位需入祀官府節孝祠,就如同辜老奶奶一般,讓自己的靈魂得以進入一個「被大眾認可」的空間,方肯罷休。

守娘冤魂大鬧府城與辜林氏死後封神的故事兩相映照,顯見當時社會對於倫理道德的重視。若在此節上有所誤會、枉屈,就必須妥善澄清,即便跨越陰陽兩界,也在所不惜。歸根究底,這都是對於同一倫理價值的執著與追求。時至今日,貞節操守的傳統思想也許都已過時,甚至被認為是對女性不公不義的威權壓迫而受嗤之以鼻,但或許我們應該深思的是:即便社會價值歷時迭替,但無論古今、抑或陰陽兩界,對於歸宿的嚮往、與被群體認同的歸屬感,始終是華人文化社會中,未曾改變的人際關係。

如今供奉著陳守娘牌位的台南孔廟節孝祠與辜婦媽廟,距離也不過幾個街區,都是台南在地人的日常街景。這些空間日復一日地默默訴說著那些曾經發生的事,有待我們去挖掘、去細細聆聽。其實鬼神故事、傳統信仰所揭示的,始終是人性與體制間的互動關係,無論古今皆然。故事仍在繼續,而不僅是過往雲煙。

那些習以為常的,別不以為意

在理解台南眾多的傳說故事、廟宇信仰後,不難明白府城之所以是文化古都的原因。同時,台南這樣的歷史文化空間,相較現今其他都市,處處所呈現信仰文化,顯而易見。這在農曆七月普度祭祀活動中,尤為顯著。

中元普度習俗與農耕社會文化密不可分。古代國君每年照例會在孟秋豐收時節,以新榖祭祀鬼神與祖先,對其蔭庇表達感謝,此一風俗也逐漸在民間廣為流傳。台灣早期農業社會物資不如現今豐裕,考量物資準備不易、以及祭祀人力如道士、和尚有限,進而產生了各地分時輪流普度的習慣,如今像是台南、鹿港等舊時農業重鎮,仍保有此傳統。這其中既體現了先民對於信仰的重視,也展現了傳統社會中便於組織號召的社會凝聚力。最重要的是,那份希望好兄弟們能在俗稱慈悲月的這段期間,天天都有祭品可以享用的體貼心意,是一種跨越陰陽隔閡的溫暖羈絆。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012

充滿在地氣息與人情味的祭祀空間

相較更早都市化的北部,因應居住型態的改變,政府倡導集中祭祀,以避免鋪張浪費。話雖如此,祭祀空間逐漸被壓縮,也導致現代人與祭祀文化間行漸遠,儀式中的意義價值自然也被人淡忘。如今府城仍舊盛行的祭祀空間與祭祀文化,可謂是活生生的文化資產,蘊藏著深厚的人情味。

來到台南的普度現場,顯而易見地能感受到滿滿的在地風味。由於盛產稻米,米糕栫(餞)成為台南府城特殊的傳統祭品,為台南祭品一大特色。這項由傳統農業社會中貴重的米和糖所製成糕點,足見民眾虔誠心意,同時也是許多老台南人記憶中最懷念的甜美滋味。

此外,普度現場也無處不體現對於好兄弟的體貼與尊敬。任何輪普祭祀中,必然都有擺滿豐盛澎湃手路菜的「看桌」,做出氣派門面,向好兄弟們表示滿滿誠意,其中菜餚也不少是台南在地新鮮海鮮,這亦是府城普度特色之一。其他充滿溫暖心意的小細節,在普度儀式中比比皆是:一旁擺了玩具的小矮桌則是專屬於孩童鬼魂的貼心設置;空心菜與龍眼往往是普度祭祀必備組合,因為相傳空心菜梗與龍眼殼結合,可以方便好兄弟外帶食物。諸多既可愛又窩心的安排,在在展現民眾對於另一個世界朋友的真摯心意。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012

雖說慈悲為懷,但在普度現場中,也有不少儀式細節,體現出華人傳統文化中源自儒家親疏有別的文化特徵。例如有別於供奉神明的香爐,好兄弟的祭品則是插上香示意其享用;或是前文提及的空心菜,寓意「無心留客」,與祖先祭祀做出親疏有別的區隔。而看桌前的盥洗盆水,不僅是以表尊重的迎賓禮儀,在儀式結束後也會隨即將水外潑,表示送客不留。

以上儀式細節,處處都體現著華人傳統文化所強調「發乎情、止乎禮」的含蓄內斂。於此同時,普度儀式也彰顯宗教勸人向善的慈悲精神,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無論陰陽兩界,我們彼此都是曾經、或當下生活於同一空間的存在。

文章插圖

穿梭陰陽兩界的,是人情羈絆

從大員到承天,自府城到台南,數百年累積的文化記憶,濃縮在這稱被我們稱為古都的空間之中,如今依舊透過傳統信仰、與祭祀儀式傳遞著豐盈的人文關懷,並散發著獨一無二的豐沛能量。

廟宇空間體現了文化歷時的流動與轉變,許多承載著信仰及思想的故事們,都沉澱於眼前的一磚一瓦,每逢祭祀活動便又蓬勃躍動了起來,凝聚起在地民眾的記憶與情誼。而祭祀儀式也不僅僅服務於宗教,更是囊括了人性中的美與善,讓看似相異、實則為一的陰陽兩界空間得以交流、聯繫人、鬼、神之間的羈絆,在偌大府城空間中,無處不淋漓盡致地呈現。無論異鄉過客或是在地居民,或許這份跨越時空、串聯過去與現在的情感共鳴,便是我們都深受它吸引的原因吧!

「你我所見的世界,並非理所當然。」

深刻認識了一座城市、一處空間後,不知是否讓讀完文章的你意識到:你真正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土地嗎?

唯有親自去認識、去體驗,我們都才能真正明白,自己身處何處。

Just go fot it.


撰文/張楷翊
平面攝影/陳愷昀
動態攝影/黃婕
責任編輯/陳愷昀
合作單位/島內散步

長久以來,DQ廣受學生喜愛,老師、教育業者對於DQ內容也讚譽有加。於是,我們推出了這份推廣素養教育、人人可讀的電子報月刊——「DQ地球人素養指南」,一份訓練思考、活用新知、終於實踐的閱讀刊物。

秉持著「習慣性思考&積極性嘗試」的DQ精神,我們每月將精選契合當月主題的DQ好文章,在閱讀思考、討論分享中,瞭解每個主題的脈絡與其意義。於此同時,為自我價值添磚加瓦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與他者的不同,並勇於抉擇、行動。並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更認識自己、更成為自己。

➤➤➤訂閱「DQ地球人素養指南」電子報,與DQ一起走在知識的前沿。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