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好好照顧你的心」你不是冷漠的現代人,可能只是同情疲勞

過勞不是只會發生在黑心企業的社畜身上,過勞是長期累積壓力後,終於被壓垮的身心靈。身體的勞累或許可以用休息解決,但跟心理有關時,這就麻煩了。

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讓醫護人員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不但需要應對疫情爆發的壓力,同時也要承擔大量病患的治療和關懷工作。長時間的高強度工作和面對患者死亡的現實,讓許多醫護人員逐漸出現了「同情疲勞」的現象。

但事實上,不只醫護人員,所有人都有可能進入「同情疲勞」的狀態。隨著疫情改變許多現實,如今「同情疲勞」已經悄悄成為需要警惕,但許多人還沒注意的隱憂。你知道什麼是「同情疲勞」嗎?你知道它會怎麼弄你嗎?

文章插圖

阿嬤會腳麻,同情會心麻

大約3年前,在一份研究「護理師的職業倦怠」報告中,為了精確地描述護理師「失去照護、滋養他人能力」的狀態,首次提出了「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一詞。

杜蘭大學(the Tulane University)創傷學研究所(Traumatology Institute)教授查爾斯.菲格利(Charles Figley) 如此描述、定義「同情疲勞」:「因為長期且密集地身處需要全力投注精神,日復一日地進行高強度的照顧環境,而導致(照顧者)無論在生理上、情感上還是精神上感到倦怠或疲乏。」

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身體、心理狀態與情緒等,承受了超過一己所能負荷的壓力,甚至經歷創傷,導致疲勞與無力感持續累積。可以說「同情疲勞」即是一種「照顧的代價」。

若有以下症頭,請好好照顧你的心

 「同情疲勞」的主要症狀便是:面對受照顧者的苦痛時,感到無助、無力,不只是對於工作上的要求感到不知所措,最大的問題在於,因同情疲勞而造成同理心與感性鈍化,導致對於周遭狀況感到疏離、缺乏耐心,也無法在工作上找到成就感和快樂。

除了職場工作狀態,影響也蔓延至個人,例如對生活感到麻木、無望,感覺被孤立,同時伴隨了易怒、失眠記憶力或專注力下降等狀況。

文章插圖

「同情疲勞」和「職業倦怠」有何差別?

2022年5月,日本神戶市甲南醫療中心,一位26歲的住院醫生高島真吾自殺身亡。根據其家人委託的律師表示,在他去世前一個月超時工作了超過207小時,已經3個月沒有休假。

根據NHK報導,雖院方對本起事件的所有指控皆否認,但政府勞動部門調查結果,高島醫生在3個月內,每月平均加班時數達185小時,遠超過日本政府對工傷的標準。母親對兒子想要成為醫生拯救病人,卻不幸走上絕路,感到悲痛,希望能重視醫護工作環境,並呼籲改變日本長期以來的過勞文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說明:「職業倦怠」的症狀是精疲力竭的感受,因工作而感到厭世、負面、疏離,以及工作的效率與成果減退。《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s)評選為2022-2023全美醫院排名第一的妙佑醫院(Mayo Clinic)將倦怠定義為「一種身體、情感與精神的疲憊狀態,伴隨著一個人對自己能力與工作價值的懷疑。」因工作需求與完成工作所需資源長期失衡等原因,導致的工作成果一直不如預期,長期累積的工作壓力無法獲得解決。

「職業倦怠」和「同情疲勞」都是因工作、職業所導致的狀態,儘管情狀有些相似,但事實上兩者還是有很大差異,若就這樣輕易地劃上等號,便輕忽了照顧者心境上的感受。

文章插圖

平平是倦怠,但苦悶各不同

「同情疲勞」則是一種間接性創傷壓力(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因長時間承接他人的痛苦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可能是工作壓力的一部分,還包含了同情壓力(compassion stress)

因此,兩者間最大的不同,在於「同情疲勞」發生的原因,可能會與「創傷」連結。也就是說,照顧者們雖然會經歷職業倦怠,但不是所有照顧者的職業倦怠都會上升至「同情疲勞」的層次。

若照顧者長期處在必須接觸到各類創傷的環境中,又沒有得到適當的輔助或是調適空間,便有可能導致「職業倦怠」的情狀加劇,進入問題更深、更複雜的「同情疲勞」狀態。

辛苦了,你是一個好人

美國醫療資訊網站WebMd報導指出,同情疲勞的狀態不僅只發生於護理師,還會影響任何從事醫療、護理行業的人,包括醫生、急救人員、臨終關懷人員、警察消防員、心理師以及獸醫等,從事治療或幫助他人,提供服務的職業,長期都有可能經歷「同情疲勞」。

美國一位婚姻與家庭心理師凱莉.柯林斯(Kelli Collins)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驗。身為一位心理師,凱莉剛開始執業時,非常積極地想要幫助他人,然而長久下來,她發現並非所有事情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這讓她開始對身旁的親朋好友感到不耐煩、睡眠時間被影響、甚至開始思考轉職。

「身為一位心理師,我以為自己的職責就是要無止盡地同理與共情,然而這反而顯現出我的失職。真正合格的心理師不該無條件地將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而是需要照顧到自己的情緒,並認識到自己的極限。」

凱莉現在在一間非營利組織Comfort Zone Camp工作,主要任務為陪伴失去親人的孩童經歷哀悼過程,幫助他們走出傷痛,並過上更充實的生活。因自己曾走過「同情疲勞」的低谷,凱莉現在已清楚意識到,不能讓工作填滿生活,仍必須要留時間給自己,透過與家人交流來好好「充電」。


「經歷『同情疲勞』不代表你缺乏照顧人、幫助人的能力,」Comfort Zone Camp的創辦人兼CEO琳.休斯(Lynne Hughes)表示:「這只是代表你心中『照顧他人』和『照顧自己』的天秤已經失衡。」

「所有照顧者都必須意識到,必須將對他人的照顧同樣地延伸到自己身上;如此一來,那份想要幫助他人、同情他人的初心與熱忱,才不會被消耗殆盡。」

凱莉和琳也提醒,除了專業的照顧者以外,一般人其實也會經歷同情疲勞,畢竟「同情」是人的天性。例如,長期在新聞上看到戰爭或天災的新聞,每天回家路過無家可歸的街友,得知流浪動物之家客滿並要開始安樂死的消息,甚至是更廣泛的想到全球暖化問題、種族問題、性別問題——共感能力較強的人,能夠感受、同理他人的痛苦,同情他人處境者,都有可能會經歷「同情疲勞」,因為無力感而逐漸變得麻木、疏離、冷漠。

文章插圖

菲格利研究志願者中的同情疲勞,包括為家庭成員提供家務照顧的人和參與緊急服務的志願者,發現他們可能比專業護理人員更容易受到影響,部分原因是他們其實並未接受充分的培訓,便投入了照護工作,並且因為與受照護者的關係,也加劇了他們的情緒與感受。

既然扛不起全世界,那稍微放下又何妨?

若正在經歷同情疲勞,尋求可以分享自身經驗與感受的互助會或是心理健康專家是極為重要的。

同時,也必須要在自己的職業和私人空間之間設下明確的界線。照顧者必須留時間給自己,透過寫日記冥想、養成一個與工作完全無關的愛好,好好地與自己對話,照顧自己的感受。

文章插圖

南達科他州(South Dakota)一間創傷治療和預防輔導中心——The Compass Center的執行主任米歇爾.特倫特(Michelle Trent)表示:暫時遠離負面的新聞和社交媒體是很棒的開始;她建議利用休息時間運動、保持良好的睡眠,花時間在走出室外,並與其他真實的人建立聯繫,提醒自己人性的美好。

「同理心就像一缸汽油,如果你不持續補充,在某個時刻,它將會被用光的。」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