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瘋「躺床耍廢」,用休息時間抗拒生產力文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長) 

2023下半年TikTok上出現一波所謂「爛在床上」(bed rotting)風潮,其實跟「慵懶過一天」的概念很類似,指的就是躺在床上什麼都不做,乍聽之下似乎是個相當適合放鬆充電的休息模式,相關影片累積瀏覽次數多到以億計,號稱出發點是基於自我保健和減輕壓力。

但是專家指出,適當「耍廢」固然有助放鬆身心,不過臥床時間超過一天不僅會影響睡眠品質,還會加劇憂鬱症狀,反而有礙心理健康

文章插圖

「床上」馬鈴薯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指出,「爛在床上」是Z世代在TikTok上流行的術語,意思是選擇整天躺床上作為一種自我保健。做法包括賴在床上或舒服被窩裡花幾個小時滑手機、追劇、看書和吃零食等,好此道者聲稱這有助應對壓力和焦慮。

睡眠專家兼行為科學家希爾(Vanessa Hill)說:「這有點像藉由什麼都不做、花時間休息來抗拒生產力文化。」她也在TikTok發短影音加入這股風潮,瀏覽次數超過260萬。

希爾表示人們過去多將休息與懶畫上等號並引以為恥,如今這股發布並分享自己賴在床上的影片風潮,有助於洗刷「休息」的刻板印象

她說:「我們很多人其實都累了,相信觀看這類影音的人能感同身受,即以往當想休息時會有壓力。然而像爛在床上這股風潮並非真的只是在床上浪費時間,是讓自己少做一點且告訴自己這麼做不可恥。」

只會越躺越累

不過這波「爛在床上」遭健康團體與醫界抨擊,尤其是診治焦慮與憂鬱的精神科醫師。精神科醫師瓜塔姆(Rishi Guatam)就說,這股風潮會因加劇肥胖心血管疾病而讓整體健康惡化。

另有不少醫師認為「爛在床上」會打亂睡眠作息。倦怠感是真實存在,也會影響身心健康,當偶爾覺得精疲力盡時,放鬆個一天無傷大雅,一定限度內的休息和充電固然重要,但若搞成悖離正常生活或逃避承擔日常責任時,就可能是個得看醫生的信號。

清醒時一直躺床上可能會導致失眠。醫師表示重要的是應將床與睡眠聯繫,而不是工作、吃飯、看電視或只是保持清醒的地方,否則無形中會訓練大腦要在床上時保持清醒。

文章插圖

爛在床上,會發芽的!

缺乏活動會成為導致焦慮和憂鬱的一個重要因素。身體不活動的時間越長或不活動的次數越多,焦慮與憂鬱的產生或惡化風險就越大,然後又會降低動力並引發疲勞的惡性循環;而像憂鬱症的有效治療通常包括體力活動、社交互動和設法解決問題。

瓜塔姆說:「如果發現自己越來越陷進去這個(爛在床上)無法自拔時,就充分表明這個人出了問題。」

愛因斯坦醫學院蒙特菲爾醫學中心(Montefiore-Einstein Center for Cancer Care)首席心理學家芮哥(Simon Rego)指出,「平衡」對於健康很重要,躺在床上的時間太長會打亂人類的情緒,甚至還會增加壓力。

芮哥呼籲「不論當時感覺有多舒服,都要避免過度」,還說躺在床上時間超過24小時就已算是太超過,有可能導致各種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若頻繁出現「想整天躺在床上的衝動」就要有所警覺。

避免被社會孤立

鹽湖城猶他大學(The University of Utah)家庭和預防醫學系教授巴隆(Kelly Glazer Baron)表示,床只能用在睡覺和親密行為,而非追劇、工作甚至吃飯等,如果上床半小時內都無法入睡或夜間醒來超過20分鐘,就應離開床。

她說,從睡眠科學的角度分析,「爛在床上」跟專家希望民眾做的事剛好相反,不僅會影響心理健康,還可能讓睡眠品質惡化。

福斯新聞(Fox News)引述克里夫蘭臨床兒童醫院(Cleveland Clinic Children’s)兒童心理學家馬德(Emily Mudd)博士說:「若出於逃避某些事而爛在床上、或身心覺得無法離開床,都會是大問題。例如若是因對某件事感到焦慮而選擇待床上,或是為了避免社交。」

馬德不諱言,無窮無盡的工作壓力會讓人們不知所措,尤其是對孩子,因此休息一天讓身心喘息是件好事;但若將「爛在床上」作為應對生活遭遇到問題的頭號方法,就恐淪為社會孤立,而社會孤立正是憂鬱和焦慮的危險因子。

馬德說:「如果你是家長,當發現孩子已在床上待很長一段時間,那就得留神了。兒童有社交、發展和情感需求,例如與同儕相處和課堂學習,這些需求無法透過一個人躺在床上滿足。休息固然重要,但社交、情感和認知發展也至關重要。」她鼓勵發現孩子出現憂鬱或焦慮等精神健康障礙症狀的父母,快向醫療專業人員求助。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