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氣候變遷與盜獵影響,讓長頸鹿將不再常見 美國專家:建議列入瀕危名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科技新報文/ 黃 嬿 

北極熊因氣候變遷可能快滅絕,但很難想像有一天長頸鹿也消失。美國動物保護機構稱,棲息地喪失、盜獵、城市化和氣候變遷引發的乾旱,長頸鹿數量以驚人速度下降,建議將許多長頸鹿物種列為瀕危或受威脅物種名單。

文章插圖

長頸鹿越來越少了

長頸鹿是地球最高陸生動物和最大反芻動物,主要活動是進食,吃各種葉子、莖、花和水果。長頸鹿能適應多種棲息地,從沙漠景觀到林地和稀樹草原生態系統,北部長頸鹿、網紋長頸鹿、馬賽長頸鹿和南部長頸鹿分布撒哈拉以南非洲,涵蓋非洲西部、中部、東部和南部。

長頸鹿保護基金會數據,全球約117,000隻野生長頸鹿,比1980 年代減少近30%。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提議,將北方長頸鹿三個亞種列為瀕危物種,包括西非長頸鹿、科爾多凡長頸鹿和努比亞長頸鹿,數量自 1985 年銳減約77%,從25,653減到5,919隻,西非長頸鹿僅存約690頭。 

機構還提議將網紋長頸鹿及馬賽長頸鹿兩個亞種列為受威脅物種。多數網紋長頸鹿生活在肯亞,數量約15,985頭。馬賽長頸鹿約45,400頭,是 1970 年代馬賽長頸鹿數量的67%。

文章插圖

美國盜獵現象頻傳

長頸鹿棲地不在美國,為什麼美國要將長頸鹿列為瀕危名單?其實美國是長頸鹿器官和產品的重要市場,美國獵人前往非洲獵殺長頸鹿,帶回身體部位,通常是頭部和頸部當成戰利品,裝在牌匾或掛在牆上,盜獵者也會為皮毛、肉和其他部位獵殺牠們。至少十年內,美國進口近四萬個長頸鹿商品,2022 年為可獲得國際數據的最後一年,數千件長頸鹿器官進入美國,有標本、皮毛、腳、骨頭、骨雕和皮件。

雖然貿易並不是長頸鹿數量減少的主因,但美國政府表示,可能會增加長頸鹿數量的壓力。且非洲大片地區面臨更頻繁乾旱,對長頸鹿族群造成難克服的壓力,乾旱也導致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加劇。

文章插圖

保護長頸鹿,從現在開始

美國1973年《瀕危物種法》規定保護列為受威脅或瀕危魚類、野生動物和植物。長頸鹿保護基金會擬議新規,長頸鹿身體部位進口到美國需許可證,以減少長頸鹿非法狩獵和貿易,並擴大研究和其他保護長頸鹿的新資金。長頸鹿保護基金會將在2025年2月19日前收集大眾意見,預定一年內完成新規。

2017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確定長頸鹿面臨滅絕威脅。非營利機構生物多樣性中心專家表示,非洲長頸鹿比大象還少,顯示物種正悄然滅絕。美國政府表示,雖然長頸鹿不是美國本土物種,但列入法規仍可保護長頸鹿族群,同時確保美國不會加劇長頸鹿數量減少。

科技新報 logo

科技新報

科技新報是一群對資訊科技、能源、半導體、行動運算、網際網路、醫療、生物科技有高度熱忱與興趣的產業與新媒體人士,共同組成的時代新媒體,以產出有觀點與特色的原創文章為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