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新美國夢」:鼓勵青年從華爾街回歸鋼鐵與混凝土,親手重建美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林宏翰 (中央社駐洛杉磯記者) 

川普心中有個「美國製造夢」,希望讓實體工廠回到美國,帶動就業與供應鏈自主。但要實現這場重建工程,仍需政策穩定性與產業適應力雙軌並進,才能將夢想真正落地。

文章插圖

今年春末,阿拉巴馬大學(Alabama University)畢業典禮上,美國總統川普對商學院畢業生發表演說。他提出一個「瘋狂的挑戰」,鼓勵學生不要把才華浪費在金融投機上,而要投身於打造鋼鐵與混凝土,親手建設美國,建造「正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新工廠、造船廠與城市」。這番話展現了川普一以貫之的經濟民族主義。

台積電赴美,供應鏈重組 

川普推動製造業回流的願景,關鍵不在華爾街矽谷,而是在亞利桑那州沙漠、德州平原、田納西州山谷與俄亥俄州河畔,一座座晶片廠與工業設施正在拔地而起。美國目前推動製造回流的重點,集中在四大產業:半導體、AI伺服器與資料中心、傳統製造業以及生技醫療產業。

從西南沙漠的晶圓廠,到中南部郊區的新電動車組裝線,再到分布在各州的雲端機房與倉儲基地,川普政府正試圖讓關鍵製造業回到美國本土,不只創造就業,更是重塑國家競爭力的戰略布局。這些產業橫跨高科技與日常生活,是當前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組的核心焦點。

首先是半導體產業,川普政府將其視為製造業回流的核心戰略,認為美國長期依賴亞洲晶片供應,已構成國安風險。亞利桑那州鳳凰城(Phoenix)成為政策推動重點,台積電啟動多座先進製程廠房,英特爾(Intel)與三星(Samsung)也分別在亞利桑那州與德州擴大投資。川普主張透過稅制誘因與行政鬆綁,吸引企業落腳美國,強調供應鏈逐步在地化。

文章插圖

人工智慧崛起為美國帶來另一波基礎設施建設浪潮。川普政府將AI視為科技競爭的前線,而支撐AI發展所需的大量伺服器、資料儲存與運算能力,促使科技業者在美國各地設立資料中心。從田納西州到愛荷華州,從德州到維吉尼亞州,愈來愈多雲端設施選擇落腳在土地與電力成本相對較低、能源供應穩定的中部州與南部州。

關稅逼製造業回流  「鐵鏽帶」重返工業榮光

傳統製造業是川普政府最具代表性的回流目標,涵蓋汽車、工具機、金屬加工與電子組裝等產業,主打創造就業機會。從密西根州、俄亥俄州到賓州與印第安納州,過去被稱為「鐵鏽帶」(Rust Belt)的製造重鎮再度成為政策焦點。川普政府透過對進口汽車與鋼鋁產品加徵關稅,要求聯邦採購優先使用美國製品,向企業施壓,要求產線回流。

生技醫療產業也被川普政府納入回流戰略,特別是在疫情暴露供應鏈脆弱後,藥品與醫療器材的在地生產成為優先議題。川普在第一任期末即提出將部分藥品原料從中國印度轉回美國,並在第二任期延續這項政策,鼓勵在北卡羅來納州、麻州等製藥重鎮擴建產線。政府強調「健康安全也是國家安全」,雖然回流進度有限,但醫療產業的供應鏈自主性已逐漸成為政策主軸之一。

川普第二任期延續經濟民族主義路線,強調以政策工具強化製造業回流。相較於無差別補貼,他主張透過稅制誘因與法規鬆綁,打造對製造業更友善的環境。具體而言,川普提出在美國本土設廠的企業公司稅由現行21%降至15%,恢復100%投資折舊抵稅,讓企業新增設備支出可全額抵稅。此外,他也規劃設立「製造專區」,提供稅務與管理的優惠條件,吸引關鍵產業進駐。

揮刀大砍晶片法補助,單邊主義重塑全球秩序

產業補貼方面,儘管川普曾批評拜登政府的《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補貼過於龐大,曾公開呼籲廢除該法,但他並未立即廢止法案,而是透過行政命令推動重新談判與付款延宕,重點轉向審查合約條件與確保資金使用符合其公平與效率原則。對於鋼鐵產業,川普也祭出具體措施,將冶金煤納入關鍵礦物清單,提供生產稅收抵免,10年預計規模達3億美元(約新台幣86.6億元)。

這些稅制與產業政策組合,展現川普政府「以製造為本」的競爭戰略。與拜登政府同樣強調供應鏈安全與國內投資不同,川普更聚焦於讓製造回流成為「國家榮譽的一環」,以創造就業、縮短供應鏈與強化地緣經濟自立為目標。

川普與拜登雖分屬兩黨,卻在經濟民族主義的實踐上出現罕見共識。兩位總統皆主張製造業回流、強化在地供應鏈,以降低對中國與其他海外市場的依賴。他們都以國家安全為由,將半導體、關鍵藥品、能源與高科技製造視為戰略資產,推動企業在美擴產。

政策大方向相似,但手段卻大不同。拜登政府的經濟民族主義更偏向以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為核心,強調制度設計與多邊合作。拜登推動《晶片法》與《降低通膨法》(IRA),投入數千億美元補助半導體、綠能與電動車等產業。國際上,拜登強調與盟友合作,重塑供應鏈並建立民主國家間的技術與貿易聯盟,展現出更為多邊與規則導向的民族經濟策略。

川普第二任的做法則更強調行政效率與直接效果。他雖未廢除《晶片法》,但主張調整資源分配,限縮補貼規模,將重點放在確保產線實體落腳美國本土。相較於拜登偏向制度性激勵,川普延續第一任的手段,包括加徵關稅、聯邦採購限制與稅收減免,對企業施壓要求回流。他的經濟民族主義傾向單邊主義與對抗性,更強調民粹導向與「美國製造」的象徵性成果。

文章插圖

政策搖擺、企業主不安  「美國製造」遇缺工逆風

然而要讓「美國製造」不只是口號,真正落地為長期穩定的產業布局,仍面臨諸多結構性挑戰。川普第二任期所延續的回流政策,雖在地理布局與產業選擇上初具成果,但從勞動力、市場成本到供應鏈協調,處處牽動執行難度。學者與企業界普遍指出,這場製造回流的實驗,仍是一場未完成的戰役。

首先是勞動力瓶頸。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數據顯示,製造業職缺超過60萬人,許多高科技工廠招不到具備技能的人才。教育與技職培訓未能同步調整,成為產線落地的絆腳石。其次,關鍵供應鏈仍高度仰賴亞洲。即便在美設廠,晶片產業的上游材料與製程設備多數仍需從台灣、日本進口,供應自主化進展有限。波士頓顧問公司(BCG)估計,美國晶片供應鏈本地化比例仍不到三成。

第三,企業對回流政策仍抱持觀望態度。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EY)調查顯示,僅約四分之一製造業者明確表態將在美擴產,多數仍考慮成本與政策穩定性。最後,政黨輪替帶來政策不確定性。川普即使延續回流主軸,也調整補貼方向與執行節奏,讓部分投資案陷入重新審查,但若缺乏長期穩定的政策連續性,製造回流將難以真正成形。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