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學科學位值得嗎?」重理輕文趨勢 哈佛取消30門課程、各國大學砍預算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陳亦偉 (中央社編譯組長) 

人文學科沒落因素多重,包括高學費和就業市場偏好科技導向學位的經濟考量、COVID-19疫情後入學人數與預算減少的制度壓力,以及「人文學科的投資報酬率極低」等社會價值慢慢成形。

文章插圖

從莎士比亞到性別研究 人文學位占比全面下滑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顯示2015年到2018年,OECD成員國授予人文學科學生的學士學位,在所有學士學位的平均比例縮減5%,35個國家中僅八國的占比有所增加;碩、博士學位的人文學科占比更大幅下滑11%與9%。整體來看,過去10年有高達八成OECD成員國的人文學科入學人數顯著下降。

關注教育的全美非營利期刊《赫辛格報告》(The Hechinger Report)引述聯邦數據指出,美國人文學科畢業生人數連年下降,2020年降破20萬人。自2012年以來,人文學科畢業生減少16%至29%。

哈佛大學學生報《哈佛紅報》(Harvard Crimson)2024年9月分析課程開設情況後指出,學校在最新學期共取消逾30門秋季課程,歷史系與文學系是取消課程數最多的科系,遭取消的課程諸如「從莎士比亞到杜娃黎波:英國軟實力研究」、「全球跨性別歷史」、「資本主義全球史」等。此外,藝術與建築史系等也都有數門課程取消。

《紐約時報》一篇報導指出,美國密西西比州審計長懷特(Shad White)2023年第四季發布一份報告,建議州政府應增加投資「能提升納稅人與畢業生雙邊效益」的大學學位課程。懷特指出,州政府在教育撥款上應更聚焦工程與商管學程,而非如人類學、女性研究、德語文學等人文領域。他說這些人文科系畢業生不僅收入較低,也更會離開密西西比州,「超過六成的人類學畢業生會離鄉謀職」。

美國大學砍預算刪課程 人文學科慘遭末位淘汰

不僅像懷特這樣的地方公職人員質疑州政府對人文學科的補助,美國也有越來越多大學校院在外部顧問協助下,將藝術史、美國研究等科系列入裁撤名單;校方給出的一大理由就是學生紛紛轉向更貼近就業市場的專業領域。而包括阿拉斯加大學、東肯塔基大學、北達科他州立大學、愛荷華州立大學和堪薩斯大學在內的公立大學,也都宣布或研擬削減以人文學科為主的學程。

紐時指出,這種趨勢轉變已持續數十年。根據聯邦統計資料,1970年教育學系以及併含社會科學與歷史的學位是美國最熱門的主修科系;如今最受歡迎的學位則是商學,占所有學士學位19%,而社會科學僅占學位總數的8%。許多快開不下去的課程也與日益擴張的保守政治議程相衝突。在邁阿密大學,被收掉的人文學科學位包括種族批判與族裔研究、社會正義研究以及性別與性傾向研究等。

人文學科沒落因素多重,包括高學費和就業市場偏好科技導向學位的經濟考量、COVID-19疫情後入學人數與預算減少的制度壓力,以及「人文學科的投資報酬率極低」等社會價值慢慢成形。各國挽救這股趨勢的做法,包括從學術端跨領域、創新課程設計,以及政策端調整資源與社會期待等面向著手。

文章插圖

翻轉文科困境 打破文理分科界線

美國史丹佛大學開設「數位人文學科」(Digital Humanities)、哲學與AI倫理結合等課程;麻省理工學院推出「人文與工程雙學位」(Humanities + Engineering Dual Major)計畫,吸引理工學生修讀人文課程。美國喬治城大學人文系所強化與非政府組織(NGO)、媒體、智庫的實習合作等。

歐盟將人文學科列入「展望歐洲」(Horizon Europe)科研資助計畫,讓人文教育納入國家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目標;澳洲政府調整大學經費補助公式,將人文學科納入「社會影響指標」評估。

曾任邁阿密大學教務長的穆倫尼克斯(Elizabeth Reitz Mullenix)受訪表示,對人文學科而言,「這是存亡危機,因辦學同樣遇到投資需有所回報的沉重壓力」。即便無法保有完整學科,她希望至少能保住人文學科的核心內容,或許可透過增設更多跨領域課程,例如結合網路安全與哲學等方式來挽救。

YouTube上有一支標題直白寫著《人文學科學位值得嗎?》的影片,片中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柯恩(Jeffrey Cohen)為人文學科請命,認為:

就讀人文領域不僅是為找工作,更是攸關終身的職涯形塑。

柯恩說:「我們的學生活在一個這樣的時代:所學在10年後很可能不是他們會從事的職業。」他認為學習人文學科能教會學生們如何變通。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