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線全變黑 阿拉斯加出現萬隻海象聚集

9月開始,美國阿拉斯加州出現相當驚人的景象,數萬隻的海象全擠上了海岸旁,因為暖化帶走了牠們賴以維生的浮冰,無處可去的海象只得一起擠上同個地方。

文章插圖

數萬隻海象擠成一團

北極區的太平洋海象找不到可以休息的浮冰,只能成群結隊游向西北方的阿拉斯加一帶,結果當地出現了非常驚人的景象。

上周六(9/27)時,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就觀察到,至少有3.5萬隻的海象現身在阿拉斯加北區的波因特萊(Point Lay)當地,此區距離阿拉斯加最大城安哥拉治有1,126公里遠,主要居民是因紐特人。

文章插圖

新一波的全球暖化受害者

NOAA的發言人史匹格(Julie Speegle)談到,他們是在進行年度海洋哺乳動物研究時,目擊到這驚人的景象;大量海象聚集在海岸旁,這正顯示出全球氣候暖化對環境的衝擊,因為氣候暖化讓夏天的浮冰量減少,海象們無處可棲。

浮冰是重要的家

每年冬天,太平洋海象會待在白令海(Bering Sea)一帶,這時候母海象就會找浮冰當作生產地和月子中心,牠們在生下海象寶寶後,會把浮冰當作找食物的移動平台,潛水到海棚礁岩區找貝類或海蝸牛等軟體動物來吃,浮冰如此重要的緣故,就在於海象與海豹不同,牠們無法一直潛水在海面下,而必須要一段時間就浮到水面上休息。

海象想上岸時,會祭出長長的尖牙邊「挖」邊把自己的身體拉上浮冰或岸上。

文章插圖

小補充:請叫我們因紐特人

這次出現大量海象的地區,多住有因紐特人。《維基百科》介紹,因紐特人屬於愛斯基摩人的一支(其餘為尤皮克人,並與阿留申人有親緣關係),不過有人認為愛斯基摩人是當地其他印第安人部落對他們的稱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帶有貶義。

因此他們自稱為因紐特人,於因紐特語中的意思為「人」,故外界也逐漸改口作此稱呼,以尊重其文化精神。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海太深難以覓食

夏天來臨時,北冰洋的浮冰通常會開始消退到北邊,這時候母海象會和年幼的海象寶寶爬上浮冰,再一路漂移到白令海峽北區的楚科奇海域(Chukchi Sea)。

然而,近幾年來,海面上的浮冰因為暖化影響,一路消退到北極冰洋海域一帶,位在此區的浮冰已經不在淺層的海棚礁岩區上,浮冰下方全是超過2英里的深度,這讓海象難以潛水到海中覓食。

小補充:海象吃飯的地方

海象因為無法一直潛水,多會在上圖中B區的大陸棚覓食。根據《維基百科》介紹,大陸棚,又稱陸棚,是大陸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可以說是被海水所覆蓋的大陸。在過去的冰川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大陸棚常常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橋;在間冰期(冰川消退,如現在),則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成為淺海。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人類該找出氣候變遷源頭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俄國附近的楚科奇海域也有發現大量的海象聚集,WWF的管理北極計畫的威廉斯(Margaret Williams)就說:「這是另一個極端環境變異的例證,大量的浮冰正在消失。」

「過去已經由北極熊和原住民傳達的事實,現在再度由海象告訴我們,他們正傳達出北極區的變異正迅速發展,全世界的人們不只該注意,更該開始針對引發氣候變遷的源頭採取行動。」

文章插圖

浮冰量新低點

1979年開始,研究專家開始觀測浮冰量,而今年(2014)夏天的浮冰量出現新低紀錄,和過去相比,浮冰量是歷年來的第六低。

其實,過去也曾出現過海象大量群聚的現象,2007年時,美國的楚科奇海域被人目擊海象聚集,接下來在2009年也發生相同現象;來到2011年時,科學家們就發現約有3萬隻的海象聚集在阿拉斯加的波因特萊海岸旁。

小海象被踩死

當群聚現象發生時,年幼的海象往往要面對被其他成年海象踩踏死亡的風險,例如海象發現有北極熊、獵人或是低空飛機飛過時,都會引發推擠踩踏的反應;2009年時,阿拉斯加的冰角(Icy Cape)就曾出現海象踩踏的情況,當時約有130具的海象遺體被發現,其中多半是年幼的海象。

文章插圖

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的發言人安迪亞(Andrea Medeiros)談到,今年海象群聚的現象最早出現在9月13日時,海象們在岸邊來來去去。

上週時,大約有50具的動物遺體出現在海岸旁,專家初步研判這是因為動物推擠踩踏所致,而目前他們也將派出檢驗人員調查動物死亡的原因。安迪亞就表示:「下周檢驗人員就會把這些動物屍體移開海岸(進行調查)。」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