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 Gowns 天使禮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顏伶如 

 

婚紗代表著婚姻的嶄新開始,充滿希望與快樂的意義,採用婚紗做為天使禮袍的製作材料,讓不少獲贈家屬覺得安心,「那是他們能為孩子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一位醫師娘的憐憫心,為早逝的幼小生命維護了尊嚴,更為悲痛的家屬帶來雪中送炭的貼心溫暖。

文章插圖

住在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的麗莎.葛魯比斯(Lisa Grubbs),先生是貝勒諸聖醫學中心(Baylor All Saints Medical Center)新生兒專科醫師,透過丈夫的工作關係,麗莎接觸到許多面臨孩子夭折打擊的家屬。讓她感到最不捨的是,看到傷心欲絕的父母,要為孩子準備最後一套衣服,在醫院裡挑選著民眾捐贈的童裝,結果卻是衣服太大件不合身,或者款式完全不符合喪葬禮儀。

為幼小生命維護尊嚴 為家屬帶來貼心溫暖

她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這種狀況讓我醒悟到,這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在他們人生當中最黑暗的時刻,竟然還要面對這種事。」

於是,在2013年夏季,育有四名子女的麗莎,找出自己當年結婚所穿的婚紗,在非營利組織「新生兒加護病房幫手」(NICU Helping Hands)旗下成立「天使禮袍計畫」(Angel Gown Program)。她利用婚紗布料,為早逝嬰兒縫製成一套又一套的「天使禮袍」(Angel Gowns),讓這些到人世間走了一趟短暫而匆促旅途的孩子, 離世時謝幕的一刻,也能穿得風光體面,而不是穿別人捐出的二手舊衣。

文章插圖

每一套天使禮袍都是單獨包裝並放在禮盒裡,才交到家屬手中。盒內附有短詩,還有小天使造型的紀念品。麗莎強調,每件天使禮袍都是純手工製成,而且有著獨一無二的設計。

她說,婚紗代表著婚姻的嶄新開始,充滿希望與快樂的意義,採用婚紗做為天使禮袍的製作材料,讓不少獲贈家屬覺得安心,很欣慰孩子能夠穿上特製的禮袍告別人世,「那是他們能為孩子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每件婚紗平均可以改製成12 套至20套不同尺寸的天使禮袍, 「新生兒加護病房幫手」成立之後,透過臉書發文,獲得善心人士紛紛響應,短時間內一口氣收到40件婚紗。在義工們巧手之下,一件件婚紗紛紛改頭換面, 搖身一變成為造型各異的天使禮袍,免費提供給貝勒諸聖醫學中心病患家屬。義工通常提供多款樣式不同的禮袍,轉交醫護人員讓家屬自行挑選中意的款式。

麗莎說,讓家屬親手挑選孩子要穿哪件禮袍參加喪禮,不僅展現對孩子的尊重,也表達對於喪家的尊重。

2014年3月,德州地方電視台WFAA報導麗莎的善舉,捐贈婚紗的民眾頓時爆增,讓她收到來自全美各地大約2,500件婚紗, 還有300名民眾自願加入縫製天使禮袍的義工團隊。

文章插圖

引起海內外迴響 婚紗捐贈來自全球

WFAA電視台2014年3月25 日報導標題為:〈義工為永遠沒辦法回家的寶寶縫製禮袍〉(Volunteers make gowns for babies who never make it home.)。報導中指出,每件民眾捐出的婚紗,都會被改造成天使禮袍,給在醫院出生後卻永遠無法回家的小寶寶穿。

到2014年年底,「新生兒加護病房幫手」總計獲贈婚紗已高達8,000多件。到了2015年,收到的婚紗除了來自美國國內,還經常來自全球各地,交由分布於全美各地、共計700多名裁縫義工負責改製成天使禮袍。

每件天使禮袍從設計到完成,都頗為耗時。麗莎表示,改製工程絕對不是簡單潦草,也不是可以隨便應付的,「我們研發出非常嚴格的準則,以確保送給所有家屬的天使禮袍都是最佳品質,因此製作過程十分繁瑣,要求精確,馬虎不得。」她表示,曾經為早夭的連體嬰縫製出天使禮袍, 雖然困難度高,沒有其他裁縫店做得出來,「但我們還是有幸為他們特製完成。」

麗莎透露,許多捐出婚紗的婦人,是因為自己也經歷過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或者曾經流產過。她說:「事情總是在繞了一圈之後,回到原點。婚紗從這個婚姻的開始,到了另一段生命的終點」。

對於外界熱烈迴響與鼓勵, 加上不少醫院對「新生兒加護病房幫手」提出希望提供天使禮袍的請求,麗莎從2014年起把天使禮袍的贈送對象擴大到其他城市,包裹與郵寄成本全數透過捐款支付,完全不讓受贈天使禮袍的家屬負擔任何費用。


延伸閱讀:《德國允許新生兒「性別未定」
老闆小孩決定薪水 新生兒讓CEO薪資態度大不同
創造生命奇蹟 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逝世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