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膽剩不到 10顆 澎湖海膽傳全面消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滔滔 Ocean says文/ 迷你白的爸 

新鮮美味的馬糞海膽,是許多饕客愛吃的美食,也有觀光客會趁著休假到澎湖大吃海膽,但你知道嗎,其實澎湖當地的海膽已經面臨滅絕的危機。

文章插圖

找到的澎湖海膽不到 10顆

日前有報導提到,澎湖的海膽已經面臨了滅絕危機,澎湖海域的海膽數量總計不到 10顆,保育人士紛紛呼籲別再捕撈海膽。

每年 5月中旬,澎湖都會開放捕撈海膽季,但現在捕撈的季節還沒到,保育人士卻發現海膽的數量大減。保育人士陳盡川表示,今年春天開始,他帶著志工到澎湖的海域調查海膽的數量,卻發現全部海域的海膽加起來不到 10顆,而且找到的海膽全都是「老海膽」。

年輕海膽都消失

陳盡川表示,這些老海膽年紀應該都超過 2歲,相當於人類年紀的 6、70歲,海裡只有老海膽,就像人類社會裡沒有年輕一輩只有老年人一樣,大大威脅海膽的繁殖。陳盡川表示,如果等到 5月16日開放捕撈海膽,海膽很有可能會成為稀有物種,希望澎湖縣政府趕快搶救。

目前澎湖政府回應,今年不一定會禁止捕撈海膽,但會選出一個區域來養殖海膽復育。

談到養殖,也許會有人想問,既然野生的海膽快抓完了,那是不是可以用養殖的方式來養海膽吃?答案其實是可以也不可以,而這一切都跟海膽本身的特性有關係,這次,地球圖輯隊邀請到海洋知識社群「滔滔 Ocean says」來為我們解釋為什麼沒有商業養殖的海膽。

文章插圖

下文由滔滔Ocean says的作者「迷你白的爸」撰寫,迷你白的爸畢業自中山海資系,研究海膽長達 5年:

生殖腺是橘紅色

海膽屬棘皮動物門海膽綱,成體呈五幅對稱的球形,全身被棘刺包圍保護著。海膽的分布極為廣泛,從潮間帶到水深 5,000公尺處,都可以發現牠的蹤跡。在潮間帶偶爾可以看到的沙錢,其實也是海膽的遠親。而一般我們在市面上看到的海膽,大多來自潮間帶等近岸地區。

海膽的生活史相當特別,絕大多數的海膽都是雌雄異體,也就是說要兩隻海膽才能繁殖,從外觀上很難分辨雌雄的差異。不過,無論公海膽、母海膽在接近繁殖季節時,都會開始發育橘紅色的生殖腺。

文章插圖

台灣人愛吃的馬糞海膽

以台灣人愛吃的馬糞海膽為例,每年 4到6月是海膽生殖腺發育期,生殖腺要等到 9月才會完全成熟,接著在 10-12月產卵。卵經過受精後,大約一小時便會開始細胞分裂,到第二天發育成海膽幼生(Echinopluteus)在海中漂流,約 5週後經變態長成大小約 0.1公分的稚海膽,這時候的海膽有尖尖的棘刺和棘皮動物特有的管足,可以附著在岩石表面。

既然我們對海膽的整個生活史了解的這麼徹底,那為什麼市面上賣的海膽,全都是從野外抓來的,而沒辦法完全養殖呢?以下筆者將解答一般人對於海膽養殖所抱持的幾個問題:

文章插圖

Q1:海膽很難養嗎?

A1:其實海膽不難養,相信很多人的海水缸裡面都有一顆海膽坦克(註1),對海膽來說,存活數年不是問題,某些種類可以活到十年、甚至百年,但在人工環境下要把海膽養到肥美並不容易。

編註 1:海膽「坦克」是水族愛好者的暱稱,因為海膽在水族缸裡面就像坦克車一樣,橫衝直撞的,又常常直接輾過其他生物而不自覺。

Q2:海膽可以人工繁殖嗎?

A2:可以,海膽正因為能夠透過人工繁殖,而且受精卵透明容易觀察,所以成為胚胎發育學著名的實驗動物之一。而且,一對海膽可以繁殖出數億顆的受精卵,數量相當可觀!

文章插圖

Q3:那為何沒有人工繁殖的食用海膽在市面上販售呢?

A3:這就要深入瞭解海膽的生物特性了──

海膽成體為不會游泳的底棲生物(註2),專門啃食海底的食物。而海膽不太挑食,什麼能吃的都啃,筆者曾看過牠啃紅磚,是的就是蓋房子用的紅磚,平常拿來作海水缸擺飾。在自然界中,海膽主要還是吃海洋中的大型藻類為主。

嘴巴直通肛門

再來,海膽的消化系統很簡單,就只有一條消化管從嘴巴通到肛門,所以海膽吃下去的食物幾乎沒什麼消化就拉出來,換肉率極低,成體成長的速度其實並不快。

由於台灣海域並沒有廉價穩定的大型藻資源可以利用,養殖的餌料成本還是偏高。海膽後段育成到上市的技術,可以用九孔養殖的方式來養(也就是養龍鬚菜,再以龍鬚菜餵海膽)。只不過,九孔約一年就能夠收成賣錢了,海膽要養三年以上。一樣量的龍鬚菜給海膽與九孔吃,九孔大便看起來就是有消化吸收過的,排出來的大便是小小的殘渣。海膽拉出來的大便,看起來就是把龍鬚菜啃碎而已。

養殖太花錢

海膽在自然環境中是藻類的剋星,絕非浪得虛名,吃下的藻類相當多,因此想要用一條龍的方式來養殖海膽,需要投資的金錢與時間成本與風險,對養殖戶來說實在是太不划算,所以養殖戶也就對海膽缺乏興趣,不願意投入飼養。

你吃的海膽其實是生殖腺

以上都只是討論養大海膽而已,還沒有討論到如何養肥,我們吃海膽,都是吃海膽的生殖腺,而生殖腺並不一定會跟海膽的體型成正比,也就是說,可能海膽已經長得很大顆,看起來好像成熟了,但挖出來的「生殖腺」,卻超悲劇的只有一點點......

編註 2:底棲生物指的是生活在水域底部、沉積物上方或是內部的生物,典型的海洋底棲生物有海星、蚌類、海參、海葵等。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禁捕期不要抓海膽

因此,筆者對採集者有以下呼籲:

海膽是大海給與的禮物,而且海膽幼生也是海洋中其他生物重要的餌料之一,我們可以利用,但是不能讓牠在海中缺席。海膽比魚類資源好管理,只要禁捕期不要去採就可以了,就算拖網撈到海膽,丟回海裡牠也可以繼續活下去。

有研究報告推測,目前養殖海膽再把海膽放流(註3)回大海,卻無法復育海膽的其中一個原因,便是常有部分漁民會在放流時期前後,就在施行放流的地點捕捉海膽,所以很難追蹤成效。漁民們應該要自主保護周邊的海域環境,遵守開放採集的季節,讓海膽生生不息,資源才能永續利用。

編註 3:放流是一種復育方式,將海膽用人工方式養大之後再放回大海裡。其他種類的魚也會用放流的方式進行復育。

編註 4:本文於 2016/5/10取得海洋知識社群滔滔 Ocean says同意刊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地球圖輯隊精選評論文章,希望能幫助網友從多面向思考。本文意見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原作者迷你白的爸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研究海膽長達 5年。

滔滔 Ocean says logo

滔滔 Ocean says

滔滔是一個海洋知識分享為主的社群,自2014年五月創立以來,不斷嘗試進行各種主題書寫,內容涵蓋科學、社會以及環境,希望能藉由呈現海洋知識的多樣面貌,了解既複雜但貼近生活的海洋議題,也拉近人與海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