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珍奶文犯眾怒
周三(16),《紐約時報》一篇有關珍珠奶茶的文章引發眾怒,這篇文章由美國特約記者考夫曼(Joanne Kaufman)撰寫,名為〈一滴東西在你的茶裡?它們本就該在那〉(暫譯,The Blobs in Your Tea? They're Supposed to Be There)。
讓美國主流文化不解
這篇文章將多年前飄洋過海從台灣來到美國的珍珠奶茶,描繪成一種讓美國主流文化感到困惑的異國(exotic)食物,通篇文章認為珍奶最近才打入了美國的主流文化,而在文章發表後,立刻引起讀者排山倒海的批評。
「異國情調」、「遠東」
有讀者認為,珍奶進入美國已經超過十年,並非剛剛在美國開始流行。另外,文中暗藏了所謂美國「主流」文化代表白人,而那些和白人文化不同的食物與習俗「具有利基市場」和「異國情調」,這樣的假設令讀者難以接受。再者,文中用了「遠東」(the Far East)這個帶有殖民情調的字彙,更是讓生活在美國的華人覺得被冒犯。
Seriously? New York Times article on bubble tea like it's 1999. https://t.co/i9nmIKuMnh
— Angry Asian Man (@angryasianman) 17 August 2017
網友寫到:「認真的嗎?《紐時》珍奶文就像現在是 1999年。」
your food blog needs more asian friends pic.twitter.com/q37NQoRCHy
— E. Alex Jung (@e_alexjung) 17 August 2017
網友E. Alex Jung則建議《紐時》專門報導食物的部落格應該多點亞洲朋友。
The Blobs in Your Spaghetti? They’re Supposed to Be There https://t.co/NbkHshiZQp pic.twitter.com/253nFGJvwq
— Anna Hezel (@HezelAnna) 17 August 2017
一名網友用《紐時》珍奶文的原標嘲諷《紐時》,故意上傳肉丸義大利麵的照片,並寫下:「一大滴在你的義大利麵裡?它們本就該在那。」
《紐時》撰文回應
在遭到讀者圍剿後,《紐約時報》商業編輯波洛克(Ellen Pollock)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們的讀者因為珍奶罵我們,他們是對的》(暫譯,Our Readers Call Us Out Over Bubble Tea. They Are Right)的文章來回應讀者。
那個帶著「奇怪」午餐的小孩
該文引述了讀者金博喜(音譯,Bo Hee Kim)的評論,金博喜表示《紐時》用「異國」形容珍奶,再用不吸引人的一大滴東西來形容珍珠「讓在讀這篇文章的人覺得被排拒在外」:「這篇文章強調了差異性而非獨特性,用非多元的視角來定義何謂熟悉,對我來說,這篇文章挑起了我小時候在非多元社區時,是那個帶著『奇怪』午餐到學校吃的小孩的不快感。」
《紐時》:讀者抱怨有理
《紐時》商業編輯波洛克說:「讀者的抱怨有理,如果可以重來,我們希望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處理這個主題。」波洛克補充道:「這篇文章雖然在寫珍奶事業在美國擴張,但不可否認的是珍奶存在已久,我們很後悔文中原本使用的某些字詞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們也根據這些建議修改了。」
最後,《紐時》將這篇文章標題改為《伴隨珍奶的流行,珍奶商人持續成長》(暫譯,Bubble Tea Purveyors Continue to Grow Along with Drink’s Popularity)。
文化敏感度過低
然而,這次的珍奶文章並非《紐時》第一次因為文化敏感度過低備受爭議。過去,《紐時》關於日本拉麵、韓國料理、越南法國麵包等「異國食物」的文章也引起讀者反感。
宛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QUARTZ的報導中寫到,《紐時》真正的問題不在報導來自不同文化的食物,而在作者──尤其是白人作者──執筆時企圖用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發現新大陸的視角去撰文,而且還用奇怪和帶有異國風情的角度描繪這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