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老師踉蹌的問題
學生總認為老師無所不知,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在師生面對面的場合,當教室裡眾多的眼睛凝視著我們、渴望著我們嘴裡能吐出標準答案之時,如果我們腦筋一片空白,支支吾吾甚至啞口無言。
還記得去年九月剛開學,一個碩士班研究生在第一堂課就給我拋出一個問題,讓我接得踉蹌,接到手之後膽戰心驚。
萬丈高樓從Google開始
「肉搜」我是知道的,但是英文該怎麼說,當時還真是沒個底,心裡的忐忑,只有自己知曉,脊背上冒出的冷汗,也只有自己感覺得到。我啟動教室裡的電腦,登錄上網,打開投影機,降下大螢幕,好讓大家看明白,一個不知道答案的老師是怎麼找答案的。
我上了Google,鍵入「肉搜」,搜尋框自動向下延展,跳出相關的搭配,其中之一的「肉搜 英文」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本能地點進去,迅速跳出了相關的頁面,置頂的是來自翻譯軟體《Google翻譯》的答案「meat search」。這個逐字翻譯的結果讓人狐疑,或恐是機器自動生成,我覺得可信度欠佳,先置一旁,暫不理會。
往下看,看到了幾條cyber manhunt(網路搜捕)的建議,似乎比較合理,也可供參考,不過出現的網站權威性略顯不足,不是臉書就是部落格,而且和肉搜的內涵似乎有些差距,我也先擱一邊,稍後再說。
再往下移動一些,《維基百科》的「人肉搜尋」就閃進眼簾。過去,《不列顛百科全書》(舊稱《大英百科全書》)獨霸傳統的知識界。近十餘年來,《維基百科》取而代之,成為網路時代的不二選擇。
「肉搜」是「人肉搜尋」的簡稱,維基的詞條內對人肉搜尋的名詞由來、發展簡史、肉搜流程、法律問題、著名事例等,做了精簡扼要的說明,讓我們在短時間之內,對此就有了全面而深入的掌握。
《維基百科》另一大亮點就是語言切換,這對翻譯實務有著莫大的幫助。在「人肉搜尋」這個詞條的頁面左下方,「其他語言」的區塊羅列了眾多的語言選擇,「English」欣然在目。中翻英的答案,幾乎只剩一鍵之遙,呼之欲出。
我毫不遲疑,點選「English」,頁面立即切換到英文的「human flesh search engine」,詞條正文第一行就開宗名義,以漢字、拼音為註,說這個英文詞語 就是中文的「人肉搜索」。這個英文的詞語在內文又作「human flesh search」,文中所述,全是人肉搜尋的各個面向,且似乎偏重中國的情況。
然而「human flesh search (engine)」這個條目是 「人肉搜尋(引擎)」的直譯,性質和之前的「meat search」相仿,這樣的逐字翻譯還是啟人疑竇。
我往下續讀幾行,看到了「It is similar to the concept of doxing」(它與doxing的概念類似),眼睛頓時為之一亮,聲音也隨之高亢了起來。更令人欣喜的是,doxing這個詞有個超連結,點進去之後,是個詳述西方世界「肉搜」的英文詞條。我難掩內心的激動,轉身驚呼「Eureka」(我找到了)!我這一叫,同學紛紛面面相覷。
運用雙重來源確認
為了雙重確認,避免仰賴單一來源,我打開另一個網頁,再利用當代英語權威的《線上牛津詞典》 (Oxford Dictionaries Online)求證。我在詞典的搜尋框鍵入doxing,敲下輸入鍵,螢幕出現了動詞原形的 dox,定義如下:
Search for and publish private or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about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on the internet, typically with malicious intent.
在網際網路上搜尋特定個人的私人訊息或個人可識別資訊並加以公開,通常是懷著不良的意圖
沒錯,英文的dox就是中文的肉搜,有維基和牛津的雙重保證,確認成功。
牛津在dox的詞源裡進一步解釋,說這個dox由docs轉寫而成,docs是doc的複數,而doc則是document(文件)的截短形式,也就是說,追本溯源,dox的本義就是「眾多文件」。英文的肉搜,重在當事人的各種文件檔案,中文的肉搜,強調的是手段方法(早期是仰賴人工搜尋),殊途同歸。
答案乍現,皆大歡喜。原來,肉搜不是華人社會的網路文化所特有,在英語世界也可能鋪天蓋地。肉搜的英文,道地的說法是doxing(動詞為dox)。短短的10分鐘,我摸著石頭過河,試著解決問題,最終順利達陣。同學跟著我一起探索,學到了方法也得到了答案,可謂雙贏。
延伸閱讀:《IKEA到底怎麼唸?【地球幫你問】瑞典日常生活篇》
《2016中國網路十大流行語》
《瑞典主持人上門逮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