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大離職潮來了 在家工作教會美國人的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林宏翰 (中央社駐洛杉磯記者) 

疫情期間在家上班的遠距工作模式普遍之後,深刻改變了美國人對工作和生活的思考方式。更多年輕人不再委屈自己,寧可辭掉工作,追尋新的生活。

文章插圖

今年6月,美國西維吉尼亞州一位名叫鮑利(Steven Pauley)的20歲年輕人,拍了一則短短30秒的影片,在影音平台上獲得7,000萬次點閱,吸引4萬則留言。

那是他在連鎖速食餐廳塔可鐘(Taco Bell)上班的最後一天。場景是速食店廚房,鮑利站在水槽旁一個台階上摩拳擦掌,接著他用一般在游泳池才看得到的「深水炸彈」姿勢,雙手抱膝,跳進了裝滿肥皂泡泡的水槽裡。

這個看起來愚蠢的搞笑影片,不只是慶祝一位年輕人辭掉了做滿三年的速食店工作,也慶祝他將成為一位全職的電玩直播主。未來他不必待在廚房,只要在家打電玩就能賺錢。

在這人人都有機會爆紅的社群媒體時代,這則搞笑短片發揮創意,把速食店的水槽當游泳池,看似抓到網友胃口,但更特別的是,這則影片同時被一些新聞媒體引用,認為這是當下美國年輕人的寫照。

在美國連鎖速食餐廳塔可鐘服務了三年的鮑利,透過「深水炸彈」跳水槽的方式慶祝自己從塔可鐘畢業。

美國政府紓困大撒幣 數百萬人辭職不幹了

當疫情逐漸走遠,走在街上隨處可見餐廳、咖啡店和賣場貼出徵人告示,勞動市場看似人手短缺,但今年春天令人出乎意料的「大離職潮」(The Big Quit)悄然而至,好幾百萬美國人對老闆說「我不幹了」。

根據美國勞動部數據,今年4月到5月有760萬人辭去工作。對比疫情期間,領薪水的員工人心惶惶,擔心遣散裁員,反倒疫情退散的當下,更多年輕人不再委屈自己,寧可辭掉工作,追尋新的生活。對照中國流行的躺平主義,難道美國人也選擇躺平了嗎?

假設沒有疫情,一般情況下出現離職潮代表著經濟情勢大好,市場上有大量的工作職缺,但這次不一樣,這一波大離職潮出現的背景是,疫情為美國帶來了史上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至今仍有數百萬人失業。

沒工作的人不急著回到職場,有工作的想辭職換工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總統川普、拜登先後簽署了多項紓困和振興經濟的方案,總金額超過4兆美元。

包括每人最多可領3,800美元(約新台幣11萬元)的現金支票;每週最多600美元(約新台幣1.8萬元)的失業救濟金;數千億美元的薪資保障計畫提供企業申請,支付暫時停工的員工部分薪水。

疫情紓困方案、充足的失業救濟金,讓許多職場勞工有了喘息的空間。當美國至少接種一劑疫苗的比例跨過70%門檻,各行各業恢復疫情前的繁榮景象之際,各大公司行號、賣場紛紛貼出徵人告示,許多勞工職員仍不願回到工作職場,甚至很多人找機會要辭掉工作。

其中一個原因是,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感逐漸退散,很多人辭職的心態是「情況不好的時候,我留在這份工作,現在情況變好了,我想要找更好的工作」。餐廳、旅館、旅遊業等相關部門的離職潮規模最大,也最缺人手。一些在餐廳上班的低薪勞工,離職是為了找到更高的薪水;另外有的人不滿意現在的工作,想等到疫情過去再換工作;也有的員工不想回到辦公室,因為有染疫的風險。

文章插圖

找回個人生活掌控權 在家上班回不去了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期間在家上班的遠距工作模式普遍之後,深刻改變了美國人對工作和生活的思考方式。疫情之下,美國年輕人除了體會到人生無常、生命稍縱即逝之外,更關鍵的發現是,在家工作的好處太多了。

全國公共電台訪問一名最近辭職的27歲軟體工程師,他坦言「疫情改變了我的思考方式,我現在很重視自己的時間」。當公司老闆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時,他考量「我要花45分鐘通勤,還是拿這個時間泡在游泳池裡」,因此決定找一個能夠在家上班的工作。

一場疫情為美國帶來的啟示正在一點一點擴散。遠距工作之下,儘管出現許多不便,像是工作與生活的區分變得模糊,視訊會議的時候,寵物或小孩亂入鏡頭的情況經常令人尷尬又好笑。但更多人發現,原來這樣上班也行得通。

在家上班之後,美國人開始享受早上10點有空送小孩上學,下午2點可以出門遛狗,一邊開會一邊摺衣服,或趁開會的空檔出去跑步。很多白領上班族發現,他們不必在工作與生活之間二選一。

文章插圖

員工寧辭職不回辦公室 企業更重視人性化管理

據統計,將近40%的白領員工寧願辭職也不要回辦公室上班,像蘋果這樣的熱門公司,也為了避免有太多員工離職,而調整回辦公室上班的政策。

企業經營者的思考模式也正在轉變,評斷哪一個員工最有貢獻,標準不再是看誰在晚上7點半之後還留在公司。許多公司為了留住員工,採取彈性的輪班制,一週進公司三天就好,創造同時能夠刺激生產力並維持生活品質的工作環境。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