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礦特有的所謂火山岩管(volcanic pipe),其實只是因為巨大的流星撞擊堅硬地表所造成的空洞而已……雖然這種理論聽起來很詭異,但我還是必須承認,有許多情況表明天上掉下鑽石的想法可不是異想天開。
這段話寫於1908年,作者認為鑽石有可能來自外太空。根據那個時代對鑽石的認識,他不可能知道自己雖然沒有說對,但也不是全錯。在1870年代南非的金伯利(Kimberley)發現巨大的鑽石礦藏之後,科學界已經十分確立鑽石是在地底深處的岩管中形成的理論。很快,人們就根據首次發現這種岩管的小鎮名字,將文中所述含有鑽石的「所謂火山岩管」稱為「金伯利岩管」。
這個革命性發現帶來重大後果,因為在此之前,人們一直都只在接近地表處、河床裡或靠近河床的地方開採鑽石。人們如今已經知道金伯利岩管是火山噴發遺跡,這些火山的噴發時間多半在地質年代的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億4,600萬年至6,550萬年前)。只有一小部分的金伯利岩管蘊藏具有商業價值的鑽石礦,在七千個已知鑽石岩管中,比例僅占百分之一。
地底深處的神祕晶體
鑽石是碳元素的同素異形體(allotropes),在地函的高壓及高溫下形成,位於至少150公里深的大陸地殼或至少200公里深的海洋地殼底下,形成後才會被帶到地表的金伯利岩管中,所以金伯利岩管是種岩漿岩(magmatic rock)。最近的一份研究顯示,這些地底深處的鑽石床所蘊藏的鑽石數量,可能遠遠超出研究人員之前的估計。
雖然沒有人懷疑金伯利岩管起源於我們星球的深處,但天文物理學家在1987年發現,流星中存在著年代可追溯至太陽形成前的鑽石微粒。雖然人們尚未完全了解太空中形成鑽石的機制,但較近的研究發現指出,流星中發現的鑽石尺寸可能比我們至今以為的還要大,這意味著1908年的那篇文章可能終究還是說對了。
最珍貴的珠寶?被人賦予的鑽石魅力
人們其實不難想像這篇文章的作者、英國物理與化學家威廉.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為何對於天降鑽石的想法如此著迷。比起形成於地球深處泥巴坑裡的說法,外星起源說更符合這種最珍貴的寶石所呈現出來的迷人形象。綜觀歷史,鑽石的璀璨形象一直是精心打造下的產物,首富擁有巨大知名鑽石的故事,以及西方人對於蘊藏鑽石礦之神祕異國的東方主義幻想,均被用於打造鑽石璀璨的形象。這個形象在二十世紀的廣告宣傳中登峰造極,不但將鑽石與魅力聯繫在一起,更將鑽石與人們對忠誠及婚姻的浪漫嚮往緊密相連。這個現代的品牌打造工程使得前所未有的大量消費者接觸到鑽石,進一步使鑽石在現代大幅擴張生產後成為了一項必需品。
有些人認為鑽石被認定為最珍貴的寶石是人為的精心設計,目的是為了滿足那些控制鑽石的人,因此鑽石的成功與內在品質無關。不像其他色彩鮮豔、具有獨特性的寶石,大部分的鑽石看起來都很像,因為它們通常透明無色並被切割成劃一的形式——現代的圓形明亮式(round brilliant)。
然而,雖然鑽石公司戴比爾斯控制了大半個二十世紀的鑽石生產與銷售,並空前成功地把這種沒有顏色的小石頭大量賣給全世界,但是「鑽石很珍貴」的想法自古已存在,即使一開始並不是因為美麗而欣賞鑽石。未經加工的鑽石其實其貌不揚,但因質地堅硬,再加上在現代之前極為稀有的緣故,使得原鑽無論在歐洲或亞洲都被人們用於製作護身符,為佩戴者提供魔法的保護。隨著基督教的傳播,鑽石的這種象徵性用途在中世紀期間幾乎消失了,在當時的珠寶工匠心中,鑽石的地位遠低於紅寶石和祖母綠等其他貴重寶石。
儘管如此,仍有個做法確實流傳了下來,那就是藥用。鑽石被用來預防疾病,正如1691年的《倫敦藥典》(Pharmacopoeia Londinensis)所言:「鑽石為諸寶石中最堅硬者,因此從來不被拿來內服,而是作為戒指等首飾佩戴。據說有消除恐懼、抑鬱及強心之效。」然而在當時,相較於將鑽石作為美麗飾物的傳統用途,藥用仍屬邊緣,因為鑽石切割技術的發展在明亮式切工(the brilliant)的發明後達到了高峰,除了賦予鑽石讓人們高度讚賞的亮光(lustre)之外,更令它們擁有迷人的火光(fire):亮光是鑽石在反射光下的外觀,而火光則是當光線穿過鑽石並透過鑽石的多重切面,即鑽石切割後的拋光面而產生偏移時,人們所看見的閃光。
事實上,愈來愈多消費者開始相信鑽石具有強化心臟的功效,不是因為它發揮了藥物的作用,而是因為鑽石是種可以恆久永存的美麗物品。
Language = the power to include or exclude people from knowledge.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was aggrieved when Nicholas Culpeper translated its Pharmacopoeia Londinensis from Latin to English in 1649. https://t.co/Nn3NQXpMkG#InternationalTranslationDay2021 pic.twitter.com/9hGiAwg08d
圖為英國醫師卡爾培波(Nicholas Culpeper)翻譯字拉丁文的《倫敦藥典》。
評估鑽石價值的三個分類、四個標準
在近代早期發展出切割技術,並同時出現生產及消費持續增加的趨勢之後,鑽石作為寶石鑲嵌在首飾上的主要功能就固定下來,並持續至今。
原鑽的類別有一萬兩千多種,可大致粗分為三種類別,由高至低分別是寶石級(gem quality)、近寶石級(near-gem quality)及工業級(industrial quality)。當然了,銷售寶石級鑽石獲利最為豐厚,這種等級的鑽石也是大多數人提到鑽石時會聯想到的商品,它們經過切割及拋光,可被製作成珠寶首飾或單鑽呈現。今天,這類鑽石的價值乃是根據四C標準來衡量:切工(Cut)、克拉(Carat)、顏色(Colour)及淨度(Clarity)。切工指的是鑽石從未加工狀態變成成品後的形狀,而圓形明亮式是至今最受歡迎的切工。根據戴比爾斯最近的估計,美國售出的含鑽珠寶首飾中,有百分之四十均採取圓形明亮式切工,而美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鑽石消費市場。百分之二十二的鑽石採用明亮式的公主方形切工,百分之十二使用枕形切工,百分之六是心形鑽石。
克拉是重量單位,一克拉等於200毫克,鑽石愈重愈值錢,在其他三個C的等級一致時,一顆42克拉鑽石的價值遠高於42顆一克拉的鑽石。顏色從價值最高的白色到偏黃不等,還有所謂「彩鑽」(fancy diamond):粉紅色、紅色、棕色、藍色、黃色或綠色的鑽石,價格也可能相當高昂,端視流行和品味而定。淨度衡量的是外觀是否含有礦物、未結晶的碳或小裂縫等瑕疵。
這種分類方式只適用於很小一部分的鑽石,因為全世界生產出來的鑽石中只有百分之二十屬於寶石等級。2016年共開採出6,200萬克拉的工業級鑽石,約占該年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九。雖然在歷史上,除了將「鑽石粉塵」(diamond dust)與油混合,並作為鑽石磨機切割之外,這些工業級鑽石不曾發揮太大用處,但在二十世紀卻找到了可以廣泛運用的新用途:作為鋸片、砂輪跟鑽頭的磨料。
1941年,荷蘭電子公司飛利浦(Philips)從法國走私工業鑽石到加勒比海南部的庫拉索島(Curaçao),以製作燈泡中的鎢絲。1965年,一位委內瑞拉科學家申請並取得了鑽石刀的美國專利,這種刀子後來成為有用的眼部手術工具。鑽石擁有優良的導熱性,卻不具導電性,這種特質令它們可在電子及雷射應用上發揮用處。
近寶石級是介於兩個極端中間的類別,這一類別和工業級鑽石之間的界線並不明確。有些近寶石級鑽石經過切割和拋光成為品質較低的寶石珠(gemstone)後,可用於比較便宜的珠寶首飾,端視需求而定,但通常這些近寶石鑽也可在不同產業中找到用途。
後來居上的人造鑽石
天然的工業鑽石如今占比極小,因為人造的合成鑽石產量已大幅超越天然鑽石——2015年估計約製造出44億克拉的人工鑽石。綜觀歷史,騙子與科學家一直都在製造假鑽,但是直到十九世紀初,科學家才開始認真嘗試製造與天然鑽石具有相同物理屬性的合成鑽石。
1950年代,瑞典最大的電機公司瑞典電機公司(ASEA,1953年)和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1954年)首次成功製造出人工鑽石。事實證明,人工鑽石非常成功,人們於是產生了將人工鑽石用於珠寶首飾上的想法。
2018年7月,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United States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裁決:「光學、物理及化學特性均與天然開採鑽石基本無異的實驗室人造(labcreated,下簡稱人造鑽石)產品,亦為鑽石。」然而,針對如何處置這些所謂的「實驗室人造鑽石」,整個產業卻意見分歧。一些人認為這些鑽石是威脅舊有壟斷勢力的假鑽,而戴比爾斯一開始批評人造鑽石,現在卻成立了一間名為燈箱(Lightbox)的公司來行銷這些鑽石,在該公司網站上,戴比爾斯的名字明顯地缺席了。一些珠寶商則認為人造鑽石是這個產業的未來,一位設計師告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人造鑽石「使人們有機會打造一個象徵現代的高層次、合乎倫理的產品系列」。
有光就有影 鑽石背後的陰暗面
目前在實驗室製造鑽石的能力,也許真的已侵蝕鑽石在許多個世紀以來一直享有的迷人聲譽,但人們很容易認為這件事只是暴露出沒有更早揭穿鑽石的魅力假面,是多麼令人遺憾的歷史偶然。二十世紀末,多家非政府組織曝光了「血鑽石」(blood diamond)的醜聞,血鑽石指的是在發生軍事衝突的地區開採並非法走私至歐洲,並回頭資助非洲戰事的鑽石。當時該產業迅速採取行動,推出了保證鑽石出身清白的認證措施,然而,這些「金伯利憑證」(Kimberley Certificate)被濫發與偽造,鑽石開採事業很快就恢復了原樣。鑽石消費進一步成長,而從一開始就圍繞著鑽石開採且從未停止的人類及環境虐待,再一次消失在公眾眼前。
儘管揭穿血鑽石貿易背後的黑幕確實產生了一些好結果,但它並未根除這些歷史錯誤,並且在某個意義上,還讓這些行為更難被察覺。雖然某些非政府組織及新聞記者努力向人們展示更複雜的真相,但大部分的人還是只把血鑽石與非洲及當地暴力成性的軍閥聯繫在一起。這種狹隘的詮釋詆毀了非洲國家,卻不必坦白承認西方政府、貿易商及礦業經營者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這是一種結合過時的新殖民主義、歐洲中心主義及西方優越論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基本上不顧歷史的詮釋。
鑽石的黑暗面歷史悠久,比它璀璨閃亮的那一面還要古老。當人們考察鑽石開採及貿易的歷史時,就會看到一段關於財富如何累積到少數人手上的漫長歷史,而這些財富卻是由數百萬無名礦工及切割工的鮮血與汗水積累而成,他們為了幾乎微不足道的報酬被迫在殘虐、不健康的環境下工作。鑽石的歷史就是一段種族剝削及社會不平等的歷史,是富裕菁英從窮人的勞動及注定破滅的夢想中賺得盆滿缽滿的歷史,而窮人在地下礦坑及危險的河流中沒日沒夜地工作,只希望有天能找到一顆將他們從桎梏中解放的鑽石。
本文摘自蒂爾‧瓦內斯特(Tijl Vanneste)著作《Diamond:鮮血、汗水與泥土,一部鑽石貿易的全球史》,繁體中文版由臺灣商務印書館代理,陳雅馨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
博客來(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Q:我也想看《Diamond》!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08/26中午12點截止
送出名額:3名(限寄送台澎金馬)
活動方式:
什麼是地球圖書館?
「地球圖書館」是由DQ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