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贓物,而是拿回來
按理來說,當國家的文化財產遭盜後,根據聯合國的《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條約,被盜的「觀世音菩薩坐像」和「銅造如來立像」應立即歸還給日本。但本次案件卻出現一個意外的反轉。
2013年2月,韓國浮石寺突然向大田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稱其中一座「觀世音菩薩坐像」內部寫有天歷3年(1330)高麗瑞州浮石寺的文書,以製造地來看確實是Made in Korea,之所以會在日本發現,那是因為600年前遭日本「倭寇」竊走的。
並且立場堅定地表示:「如果(日本)觀音寺沒有辦法提出證明,佛像是經由『正當管道』取得的話,就不會交還給日本。因為這座觀音像,本來就是我們的。」
然而,浮石寺雖因法院判決而取得觀音像的所有權,但暫時保管觀音像的韓國政府認為,地方政府並沒有充分證明觀音像與浮石寺的關係,於一審判決後提起上訴。
都沒收保護費了,還說我偷?
這座高50公分、重38.6公斤的觀世音菩薩坐像,被評價為中世紀佛教藝術的傑出作品,自1973年被認定為長崎縣指定文化財產,保存在對馬市的觀音寺,此區也是日本最接近韓國的行政區域。
韓国側寺の所有権を否定 対馬仏像訴訟で大田高裁当然の結果だが、又大騒ぎになるな。韓国、国内もよう抑えられんと日本に要求ばかり。どうする韓国。国民騒げば、なんでもひっくり返す隣国。 pic.twitter.com/1H5qet2kDi
觀音寺前住持田中節孝表示,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日本之所以持有觀世音菩薩坐像,是因為朝鮮王朝時期,朝廷開始打壓佛教,當地人為了保護佛像才將其從韓國飄洋過海運來日本,「雖然也有韓國人感謝我們保護了佛像,但用『掠奪』這個詞,真的令人啞口無言。」
在推特上,許多日本網友認為,韓國應將對馬佛像歸還給日本,因為那是偷來的贓物;日本媒體也表示:「對於遭受日本大規模文物掠奪的韓國人來說,理論上應該是難以接受這種充滿掠奪感的東西。」
韓國的文物會出現在日本的原因,普遍還有另一說法:除了是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時,所獲得的戰利品;此外,也因為韓國的佛像、繪畫價值特別高,因此很常被當作交流與貿易的文物,或是作為象徵日韓友好的禮物餽贈。
日本鄉土學家永留久惠指出:「當時應該是對馬島的島主,用珍珠和水銀交換韓國的佛像和佛經,而非倭寇掠奪而來。此外,海神神社的佛像在倭寇出現前就已被帶到日本;《朝鮮王朝實錄》裡也有紀載,高麗時代後期的倭寇,大部分都已不是日本人。」
觀音像之爭,進入延長賽
雖然海神神社的佛像已在2015年歸還日本,但「觀世音菩薩坐像」自官司以來,日韓雙方對其所有權皆各持己見,甚至一度影響兩國的外交關係。
這場官司一打就是10年。2023年2月1日,韓國大田高等法院推翻一審的判決:「可以接受這尊佛像是1330年在韓國浮石寺所鑄造的事實,但不能證明當時的浮石寺與現在的浮石寺,是同一個宗教團體。」
雖然難以證明日本當年是以正當方式取得佛像,但由於觀音寺從1953年到2012年間,「平穩且公開」地持有觀音像超過60年,根據民法「時效取得」規定,已符合所有權取得的規定。因此,大田高等法院判定佛像所有權理應歸屬日本的觀音寺
針對此判決,韓國浮石寺表示不服高等法院判決,並將提出上訴,這場觀音像之爭,正式進入延長賽。
是歸還?還是贈與?
根據2014年韓國調查指出,因各種原因而流到海外的韓國文化財共計15萬6160件,但光是日本就佔據6萬6824件,佔全體43.3%,包括研究機關、寺廟與神社至少250個地方都有收藏韓國的文化財,這也讓韓國網友笑稱「要去日本參觀韓國文物」,韓國媒體也報導這些流亡到日本的文化財是「被掠奪的文物」,從戰後開始就不斷要求日本歸還。
自1952年開始,日本與各國簽定《舊金山和約》,在美國的促成下,日本與韓國正式開啟邦交正常化的日韓會談,但關於歸還文物的問題始卻終談不攏。直到1965年,兩國簽訂《韓日基本條約》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其中第29號公約<日本和大韓民國關於文化財產和文化合作的協定>中,雙方協定了首批日本返還韓國的文物。
起初,韓國堅持要用「返還」二字,日本則認為這是「贈與」,當時的外務大臣椎名悦三郎表示:「根據國際法,這些文物是通過正當手續取得,所以我們沒有歸還的義務。但為了兩國的關係,我們仍會釋出善意將這些文物移交給韓國。」
最後,雙方同意使用「交接」一詞,包括藝術品、陶器以及書籍等1,321件文物。
那,問題解決了嗎?答案是,韓國才不會這麼容易就善罷甘休。
不還,那就用偷的吧!
《韓日基本條約》簽訂後,日韓外交關係進入一小段蜜月期,即使1990年代韓國曾提出:「當年的調查有疏漏,請日本歸還《韓日基本條約》範圍之外,還沒有返還的韓國文物。」而日本的立場也始終堅持本國沒有義務交出,雙方進入你功我守的打太極模式。
其中,朝鮮總督府以及民間私人收藏家主張,在日本併吞朝鮮半島的朝鮮日治時期間(1910-1945),許多韓國文物都是「非法流入」日本,要求日本政府返還。
也是從1990年代開始,頻繁地發生韓國盜賊竊走日本國內的韓國文物,例如1994年安國寺的高麗版大般若經、1998年永福寺32服高麗佛像畫,以及2000年後至少三起重大文物竊盜事件。
在韓國,這些竊賊雖犯了法,但他們仍被當作「愛國英雄」的義賊,部分文物被發現時也因為是「私人所有」而無法調查,直到追溯期時效已過。
為了遏止這樣的行為,同時也為了促進日韓之間的和諧,2010年日本第94任首相菅直人,在併韓百週年之際除了向韓國致歉之外,也簽訂《韓日圖書協定》,將以「朝鮮王室儀軌」為首的一千多件文物「交付」給南韓。
原以為此舉可以搭建日韓的友誼橋樑,不料反而造成了反效果,韓國國內紛紛要求日本返還更多的文物,也讓日本媒體批判此行徑宛如過河拆橋,日韓間的矛盾也日益加深。
備受爭議的日本東京博物館
日韓之間的文物返還問題,長年一直以來處於各說各話的階段,例如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企業家小倉武之助收藏的1,030件的小倉收藏(小倉コレクション),在簽訂《韓日基本條約》前韓國就曾多次要求返還,但日本則以「個人收藏」、「是小倉武之助的兒子所捐贈」為由予以拒絕。小倉收藏目前保存於日本東京博物館,且多數藏品不對外開放參觀。
【韓国国会議員】「小倉コレクション」の返還求める決議案提出 https://t.co/APPefbS5cD pic.twitter.com/28cOMTqX5U
▲2019年韓國在野黨國會議員,要求日本返還小倉收藏。
面對現在的日韓關係,韓國總統尹錫悅以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都曾公開表示,希望改善雙方關係,與此同時,日本教育界則先行做出了變化。
日本教科書這麼說
根據《中央日報》報導,東京法令出版的《由提問出發的綜合歷史・日本與世界史探究》(問いでつくる歴史総合・日本史探究・世界史探究),是日本高中生綜合歷史教科書的補充教材。
該出版社從去年開始將「文物返還」列為教材,成為日本教課書首例。書中以「文化財產該何去何從」為題,講述了許多國家呼籲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應盡快歸還殖民時期掠奪的文物,以及法國在2021年歸還非洲貝南掠奪的文物等內容,同時,也提到2010年日本與韓國簽署的《韓日圖書協定》。
2022年,九州大學的入學考試中也出現了「請描述文物返還的解決方法」的應考申論題。考古學家五十嵐彰表示:「返還被掠奪的文物已成為全球趨勢,這是日本開始教育學生的重要的里程碑。被當作入學考試的題目,也意味著學生未來勢必要學習。我認為這是一個未來的一個趨勢,而且是往好的方面前進。」
新任政府上台後,日韓關係能否迎來一道曙光仍是未知數,文物返還對兩國來說更是舉足輕重的外交問題。但回顧「對馬佛像盜竊事件」這場打了十年的官司,以及雙方對文物所有權的各說各話,日韓的文物返還之爭,似乎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為什麼韓國的文物會在日本?
日本主張:因為朝鮮王朝(1392-1897)時期,李成桂推行崇尚儒教、貶抑佛法的國策,導致當時許多高麗佛畫與佛像都被摧毀,當地為了保護這些作品,才會流亡到日本。此外,也因為韓國的佛像、繪畫價值特別高,因此很常被當作交流與貿易的文物,或是作為象徵日韓友好的禮物餽贈。
對於豐臣秀吉掠奪一說,日本主張其軍隊多以掠奪書籍為主,雖然其中不乏有戰利品,但是也有不少文物是透過禮物或貿易的方式傳入。
韓國主張:高麗時代(918-1392年)製作的高麗佛畫,因美感與完成度極高,在16世紀後被日本倭寇當作掠奪的目標。此外,萬曆朝鮮之役(1592年-1598年)豐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鮮,在當地掠奪取多戰利品。
什麼是時效取得?
根據民法,即使在沒有正當原因(租賃契約)下占有他人的動產或不動產,只要符合和平(非暴力脅迫)、公然(不隱匿)與持續占有的條件,即可申請時效取得成為所有權人。此法目的是促進物盡其用。
《韓日基本條約》是什麼?
二戰結束後,為解決日本戰敗投降的政治地位,日本與各國簽訂《舊金山和約》,但因為韓國並沒有參與,於是在美國的促成下,自1951年開啟一連串的日韓會談,1965年6月22日雙方簽訂《韓日基本條約》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其中第29號公約<日本和大韓民國關於文化財產和文化合作的協定>中,雙方協定了首批日本返還韓國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