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擊地球的機率為 1.2%」千年一遇的小行星2024 YR4,ESA:密切關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文/ 段皓元 

地球一瞬,世界各地正發生這些大小事。

註:本文為單一事件快訊報導,非深度文章

文章插圖

歐洲太空總署(ESA)行星防禦辦公室正在密切監測近期發現的近地小行星 2024 YR4。

截至 2025 年 1 月 29 日,ESA 估計該小行星在 2032 年 12 月 22 日撞擊地球的機率為 1.2%,但仍有近 99% 的機會安全掠過地球。這顆小行星於 2024 年 12 月 27 日在智利的「小行星地球撞擊預警系統」(ATLAS)望遠鏡被發現,估計直徑約 40 至 100 公尺。如此大小的小行星平均每隔數千年會有一顆撞擊地球,可能對局部區域造成嚴重破壞。

因此,2024 YR4 目前列為 ESA 小行星風險名單中的首位。

▲2024 年 1 月初,特大望遠鏡(VLT)對近地小行星 2024 YR4 進行的連續觀測影像。這些影像經過調整,使小行星固定在畫面中央,而背景中的恆星則顯示出移動的軌跡。

撞擊機率如何變化?

對於小行星的監測、軌道計算、未來位置預測及撞擊機率評估,通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最初的觀測可能顯示有風險,隨後風險升高,最後又突然變得完全安全。如果某顆小行星確實正朝地球飛來,其風險將會持續增加,最終達到 100%。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撞擊風險會先趨於穩定,然後迅速降至 0%。這是因為早期的軌道計算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隨著後續觀測數據的累積,科學家能更精確地判斷其未來位置。

▲這段影片展示了小行星風險評估過程中撞擊機率的變化。通常,隨著後續觀測的增加,撞擊機率(Chance of impact)會先上升,然後迅速降至零。影片中的紫色帶狀區域代表「風險走廊」,當其某部分與地球重疊時,小行星便被視為潛在威脅。

文章插圖

當小行星首次被發現時,它僅僅是天空中的一個亮點,當時我們無法確定它的大小、運動方向,甚至是否為近地天體。需要第二次觀測才能確認它在移動,至少需要第三次觀測才能計算出其軌道,進一步確定它的速度與未來運行方向。隨著後續觀測的進行,軌道計算會變得更加精確,誤差也隨之減少,最終我們能確定它是否會撞擊地球。

在最初的計算中,由於小行星未來位置的不確定性較高,因此會有一條可能通過的區域,稱為「風險走廊」。當這條走廊的某個部分與地球重疊時,小行星便被視為潛在威脅。隨著觀測數據的累積,對小行星軌道的理解變得更加精確,風險走廊會逐漸縮小變窄。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若走廊仍然與地球重疊,看起來風險似乎會增加。但當我們獲得更多測量數據後,風險走廊通常會進一步收窄,最終偏離地球,使撞擊風險迅速降至零。即使小行星的軌道仍存在些許不確定性,我們仍然可以確定它不會對地球構成威脅。

2024 YR4 是否仍在風險名單上?

目前,2024 YR4 幾乎沿直線遠離地球,這使得透過追蹤其軌跡變化來精確計算軌道變得困難。此外,由於它可能會在我們完全排除 2032 年撞擊風險之前變得不可見,因此該小行星可能會繼續留在 ESA 的風險名單上,直到 2028 年再度進入可觀測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