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口中的明天是哪天?」聽懂埃及人的「白色謊言」弦外之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施婉清 (中央社開羅特約記者) 

即使和埃及人打交道了18年,仍然在「明天」這條道路上持續翻車。前不久和埃及朋友聊天,他非常認真地回覆說:「我明天會跟你確認。」連續電話追蹤到第四天才恍然大悟……

文章插圖

「一支喙,糊瘰瘰」,大概就是在說埃及人。不會甜言蜜語,就不算正宗埃及人。要說誰能把「說話藝術」發揮到最極致,埃及人當仁不讓。

「你的眼睛殺死我了」  甜言蜜語信手拈來

埃及人似乎與生俱來舌燦蓮花,再糟的情況都能變得世界大同,一切無限美好。當一般人以「你好」、「早安」問候時,埃及人會告訴你:「我眼中的光芒,願你受真主賜福」、「我希望你有個茉莉花香般的早晨」。

埃及人讚美女性畫面感十足:「你的眼睛殺死我了」、「你的美俘虜我了」、「你是我的月亮」、「你照亮了這個地方」。到埃及人家做客,主人常說「我家就是你家,請自便」,來表達對你「千千萬萬次」的熱情歡迎程度。

埃及人的語言表達就像一道以各式香料裝飾擺盤的佳餚,用誇張華麗的詞藻、詩情畫意的比喻,和蘊含伊斯蘭信仰元素,來呈現語言的熱度和美味。

在埃及日常生活中,甜言蜜語是重要的社交潤滑劑。外國人初次接觸這些表達方式時,可能會認為很虛偽。但這就是埃及人的社交哲學,可信手拈來,是一場極為自然的禮貌性社交演出。

文章插圖

「埃及人口中的明天是哪天?」白色謊言蜜糖陷阱

埃及的社會文化是一種「顏面文化」。為表現禮貌、維護和諧,更是為避免尷尬,「白色謊言」(White Lie)便成為埃及人最常見的溝通策略,是一種無傷大雅的「大話」、「空話」。

然而,這些語不甜人死不休的語言,有時隱含拒絕、否定或不知道的意思。看似甜如蜜、熱如火,最後卻帶你入冰窖。

在埃及社會,直接拒絕或說不知道,不僅讓自己丟失顏面,也讓人難堪。「明天」或「遵從真主旨意」(Inshallah)是兩大「白色謊言經典用語」。和埃及人對話時,只要聽到這兩個詞彙,都得仔細推敲是否帶有白色謊言成分。比方說,問店家缺貨商品何時補貨,他直接回覆「明天」;或是向埃及友人提出何時一起出遊,他回答「inshallah」時,通常就可能遙遙無期。

即使和埃及人打交道了18年,仍然在「明天」這條道路上持續翻車。前不久和朋友聊天,他非常認真地回覆說:「我明天會跟你確認。」連續電話追蹤到第四天才恍然大悟,這個貴為埃及上流社會人士的朋友也是在玩「明天」套路――他實際上根本不想答應我。

另一個同樣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常見回應是「10分鐘」和「我在路上了」。一名派駐埃及數年的台籍幹部曾說,只要聽到埃及人說「10分鐘」,他通常以一小時開始計算。

有一次一名住在亞歷山大的埃及朋友約好某日要來開羅見面。當天早上詢問朋友預計幾點到達開羅時,朋友回覆「我中午出發」;隔一段時間詢問,朋友說「在路上」;再過一段時間,朋友說可能再一小時;一小時後再度詢問時,朋友說:「現在有個問題,可能5點趕不到,因為下大雨。」筆者頓時感覺不妙,回問朋友現在到底在哪裡,他說:「我在亞歷山大。」

文章插圖

高語境文化社會 ,對話請留意語言情境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一塊古埃及石板上,記載3,000年前古埃及工匠千奇百怪、令人莞爾的請假理由,其中包括妻女經期來潮。由此可知埃及人的語言創意和隨性並非無本可溯。

另一個埃及人的語言蜜糖陷阱是,當你向埃及人提出請求,如果對方的回覆是「你對我來說很珍貴」、「我把我的眼睛獻給你」時,可能就別抱太大希望了。

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Hall)曾提出文化語境高低概念。他將中東國家納入「高語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也就是溝通是透過各種語言情境,而非以語言本身的字義來交流。語言情境包括身體語言、語調、說話姿勢和相對位置。

埃及就是標準的高語境文化社會,語言表達中充滿弦外之音。

習慣低語境文化、用語少有額外修飾的外國人,在面對埃及人高語境的跨文化溝通時,可先理解這是他們的文化背景,不需直接拆穿,然後透過觀察非語言訊號,或是繼續追問細節,來確認真實狀況。

但白色謊言的陰暗面是,雖然維持了表面和諧的假象,但模糊的語言承諾往往容易耽誤工作進度,而且長期玩弄白色謊言,也會種下信任崩盤的後果。

埃及有句諺語:「語言沒有腳。」言下之意是,「我的嘴巴管不了腳,承諾歸承諾,何時行動不知道」。若想悠遊於埃及人的社交圈,學會聽懂和欣然接納這種富含弦外之音的「甜味溝通」是關鍵。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