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鳥兒不是自願的?」研究:人造光源影響鳥類作息,相當於每天加班50分鐘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Inside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文/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最新研究發現全球光害正讓超過500種鳥類每天「加班」50分鐘,美洲知更鳥甚至在日出前2小時就開始歌唱。這項涵蓋多大洲的大規模研究揭露人造光源如何改變野生動物作息,對生態平衡造成深遠影響。

文章插圖

光害讓「早鳥」被迫更早起床

隨著城市化加速,人造光源無所不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燈光正在悄然改變野生動物的生活節奏。一項涵蓋全球超過500種鳥類的大規模研究發現,光害正迫使鳥類大幅調整其自然作息,平均每天的活動時間延長約50分鐘。

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尼爾・吉爾伯特指出,受光害影響的鳥類生活發生了顯著變化:「對這些鳥類而言,牠們的一天實際上延長了近一個小時。牠們在清晨提前20分鐘開始鳴叫,晚上則延後30分鐘才停止歌唱。」

這項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透過分析數百萬筆鳥類鳴叫錄音,結合衛星光害數據以及日出日落時間資訊,為科學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視角,得以觀察人造光源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影響鳥類的日常生活。

都是光害惹的禍

研究團隊利用名為「BirdWeather」計畫收集的音頻資料,這些設備主要由鳥類愛好者和野生動物熱衷者安裝在後院等地點。這些智慧設備能自動記錄鳥類叫聲並識別物種,原本是為了讓愛鳥人士了解院子裡有哪些鳥類造訪。

南伊利諾大學的布倫特・皮斯與吉爾伯特共同主導這項研究,他們意識到這些累積的基礎數據可以與光害衛星資訊結合分析,從而揭露光害對鳥類行為模式的深層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鳥類對人造光的敏感度存在顯著差異。美洲知更鳥、北美紅雀和北方嘲鳥等物種對光害反應特別強烈。吉爾伯特表示:「在某些光害嚴重的區域,美洲知更鳥有時會在日出前兩個小時就開始歌唱。」

文章插圖

眼睛大小,決定誰先起床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眼睛相對較大的鳥類對光害更加敏感。相較之下,簇頂山雀等眼睛較小的物種,以及東部藍鳥、白胸五子雀、卡羅來納山雀等,對人造光的反應就相對輕微。

此外,棲息在封閉空間(如樹洞)的鳥類受到的影響較小,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不透明的洞壁能夠阻擋人造光線的侵入。

文章插圖

拉長覓食時間還是睡得更少?

光害延長鳥類活動時間究竟意味著什麼,目前科學界尚無定論。皮斯推測,更多光線可能讓鳥類有更長時間覓食,從而獲得更多食物哺育後代;但也可能產生負面效應,干擾睡眠或季節性荷爾蒙週期。

德拉瓦大學野生動物生態學家傑夫・布勒雖未參與這項研究,但他對研究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認為這項研究的價值在於結合了機器學習技術和公民科學的參與,「這正是這項研究的精彩之處,他們利用了這個由公眾收集的全球自動化鳥類錄音數據庫。」

科學家:鳥類作息改變,已成普遍現象

布勒強調,與過去的研究相比,這項研究在數據範圍和規模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他認為隨著研究工具的進步,科學家將能夠在更大規模上提出和回答問題。

「某些鳥類在人造光環境下延長活動時間的現象似乎非常普遍,」布勒表示,「我認為這種情況正在全球各地發生。」

這項研究揭示了光害對鳥類行為的具體影響,同時提醒我們在追求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潛在衝擊。隨著城市持續擴張,如何在人類需求與野生動物保護之間找到平衡,將成為未來城市規劃和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