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單身率節節高升與不離家獨立
從家庭生活的角度分析,出生於平成時代的年輕人生活也不同於過去的時代。男性的終身單身率截至 1985年為 1%至 3%,到了 2010年提升至 20.1%,推估到 2040年將暴增至 29.5%;至於女性的終身單身率到了 2040年,可能由 2010年的 10.61%增加至 18.7%(圖表2–1)。雖然不能一概而論,經濟能力確實嚴重影響結婚與否,尤其在日本,男性年薪愈低,單身比例愈高。
除了單身人口日漸增加,與父母同住的比例也逐漸提升。40歲至 59歲與父母同住者在 2005年為 193.2萬人,到了 2015年增加至 339.8萬人,與父母同住的總人數甚至超越獨居人口,其中無業人口為 77.3萬人(圖表2–2)。
此外,又依據性別與地區而有所不同。2015年人口普查顯示,40歲至 59歲與父母同住且單身無業者,男性占 2.8%,女性占 1.7%。而由地區分析,比例較高的是青森縣(3.12%)、沖繩縣(2.94%)、德島縣(2.86%);比例較低的是滋賀縣(1.67%)、福井縣(1.71%)、東京都(1.83%)。
可能導致全家一起垮的經濟因素
目前屬於「7040家庭」或「8050家庭」的人口日益增加。這些家庭的單身子女人數也隨之變化(圖表2–3)。
這些家庭的單身子女相較於同齡的獨居者,經濟較為拮据。根據公益財團法人年金與高齡化政策綜合研究機構(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Policies on Pension and Aging)於 2015年針對 2,083人所做的調查,年薪不滿一百萬日圓的男性占 25.4%,女性占 38.5%。其中從事非正職工作的男性占 19.6%,女性占 34.7%;無業的男性占 18.7%,女性則攀升至 20.3%。儘管親子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子女這一輩屬於經濟弱勢族群,要是父母哪天衰老或病倒,難保不會全家一起垮。
泡沫破滅初期出社會 40-49歲是經濟拮据的一代
下一代經濟拮据的典型例子,正是目前 40歲至 49歲的人口。當年在泡沫經濟破滅初期,也就是 1990年代畢業與求職的年輕人,現在差不多快要 50歲了(1991年度大學畢業的新鮮人在 2019年將近 50歲)。
2003年開始求職的世代在日本稱為「求職冰河期世代」,現在是 35歲至 49歲。近年來 8050家庭與繭居狀態者高齡化之所以逐漸成為社會問題,正是受到這些年齡層的動向影響。
第二次嬰兒潮世代與非勞動力人口的比例
進一步分析 20歲至 59歲人口中各年齡層的「非勞動力」人口可以發現,無論是哪個世代,儘管一開始求職時不甚順利,大多數人在 30歲至 39歲時都能有個穩定的工作,非勞動力人口的比例跟著下降;進入 40歲至 49歲時離職率又再度提高,非勞動力人口隨之增加。其中又以第二次嬰兒潮世代,也就是 1971年至 1974年出生者(目前 45歲至 49歲者)的非勞動力人口比例持續走高(圖表2–4)。
從家庭結構與人口變化剖析 8050問題,會發現是必然且無法恢復原狀的課題。人口高齡化與不婚化的傾向預測會一直延續到 2040年。8050問題的實際情況雖然近來才為人所知,卻絕非立刻就會消失的暫時現象,而是已經無法忽略的現實。
任何人都可能陷入孤立無援
現在獨居的人也好,和父母同住的人也好,步入晚年孤立無援並非少數人才會面臨的狀況。40歲至 59歲的單身人士與 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逐漸增加,各自都可能面臨孤立無援的問題(圖表2–5)。
獨居的單身人士所面臨的風險是孤獨死。內閣府於 2012年調查 65歲以上的獨居男女,結果發現高達 45.5%的人覺得自己極有可能孤獨死──無人送終,死後一段時間才被發現,遺體維持原狀。根據職掌法醫業務的東京都監察醫務院於 2006年的調查,孤獨死以男性居多,50歲出頭的個案也不稀奇,可能是因為孤獨死之前陷入無法維持健康與衛生的狀態,處於「放棄照顧自己」的境地。繭居狀態的單身者也是可能孤獨死的族群。
與父母同住的單身人士包括無業或處於繭居狀態,當父母生病或過世,失去家中支柱,整個家庭極可能分崩離析。為了照護父母而辭去工作的人也可能因為遠離社會的時間過長,產生社交恐懼,失去社會網絡,一旦父母過世,極可能面臨孤立無援的問題。
我們正處於所有人都可能孤立無援的時代。
全家一起倒下引發的棄屍事件
前面提及的個案至少還有支援人員關心,仍有一線希望防止這個家庭的社會網絡日漸薄弱。然而部分個案因為缺乏與外界接觸,無人發現其困境,最後全家一起倒下。例如繭居狀態或無業的子女依靠父母扶養,父母病倒後喪失經濟來源;原本負責照護父母的子女身體不適,無法再擔起照護責任等,其中甚至造成發現時已經全家死亡的悲劇。
這幾年來也出現好幾則新聞是父母撒手人寰後,子女無法採取適當的應對,疑似構成遺棄屍體罪。2014年在愛知縣名古屋市,發生一起年邁母親過世導致女兒遭到逮捕的事件。女兒C(43歲)在母親(76歲)顱內出血、失去意識時無法對外聯絡與求助,母親最後死亡,警方以違背義務之遺棄罪為由逮捕C。
C在小學六年級時遭到旁人嘲笑外貌而拒絕上學。從此 30多年來一直繭居家中,只有將近 20歲時曾經去過醫院一趟。父親早在事件發生的 12年前過世,母女兩人仰賴母親的年金與存款過活。
然而該年春年,母親失智症惡化,又在家中骨折,無法外出。C必須擔起照護母親的責任,於是戰戰兢兢地開始出門。
「空白了 32年,什麼也不知道,什麼也不會。」
「我能去××超市了。」
「收銀人員問我話,我答不出來。有人跟我搭話,我就很緊張。」
這是她當時的日記內容,看得出來儘管忐忑不安,還是嘗試與外界接觸。事件發生在她開始外出後一個月。
「希望有人伸出援手,但更害怕見到他人」
檢察官在法庭上詢問C發現母親失去意識時的心境,她表示:「我希望有人來救媽媽,不過害怕見人的恐懼心理壓過求助的意志。」六天過後,她才告訴住在市區的女性親戚「媽媽沒有呼吸」,對方因而報警。
法官看在C直到事件發生為止都努力照護母親的分上,最後判處三年有期徒刑,緩刑五年,交付保護觀察。據說她在法庭上表示:「我沒有好好振作起來,讓媽媽吃了很多苦,我很對不起她。」
鄰里的角色是發現孤立無援的家庭
倘若今天鄰居發現這對母女孤立無援,也許就不會發生這起悲劇。
民生委員會與里民自治會(類似臺灣的鄰里長)會不時舉辦研習,以解決部分居民社會網絡薄弱的問題。自從發現 8050問題,研習有時會以支援孤立家庭為主題,此時最常聽到的提問是:「該怎麼發覺孤立無援的家庭呢?」
倘若是高齡夫妻或是獨居老人,旁人通常會擔心他們疏離孤立,然而與子女同住的老人家往往被視為沒有風險。因此注意範圍必須由老年人擴大到親子同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