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最年輕總統任命最年輕總理!」法國首位公開出櫃總理艾塔爾
二月:古巴與南韓情人節重新建交,南北韓外交格局生變
2月14日,古巴與南韓宣布重建外交關係,成為雙方75年來外交史的重要里程碑。1949年兩國初次建交,1959年因古巴革命轉向社會主義而斷交,隨後古巴與北韓建立緊密關係。然而,隨著2014年古巴逐步與美國改善關係,雙方與南韓的互動逐漸增加,韓流文化也在古巴蔓延,成為兩國友好的橋梁。
重建外交後,南韓將在經濟、文化及人文領域加強與古巴的合作,但此舉也使北韓在外交上更加孤立且反應強烈,未來三國間的政治角力將影響東亞局勢的未來發展。
【延伸閱讀】「北韓老兄,抱歉了!」分手65年,古巴與南韓恢復外交關係,感謝韓流K-POP的努力
二月: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獄中離世
2月16日,俄羅斯反對派領袖阿列克謝.納瓦尼(Alexei Navalny)於獄中過世,官方稱其在散步後身體不適,經急救無效後死亡,死因尚待調查。納瓦尼長年反對普丁政府,揭露腐敗問題,多次遭到逮捕與指控,最終被轉移至嚴酷的「極地狼」監獄。消息傳出後,俄羅斯多地爆發悼念活動,但隨即遭到鎮壓與拘捕。
納瓦尼的妻子尤利婭(Yulia Navalnaya)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呼籲國際社會團結對抗普丁政權,並強調俄羅斯當局必須為納瓦尼之死負責。納瓦尼生前以堅定的信念、幽默的抗爭方式,成為全球反威權的重要象徵。
【延伸閱讀】(0217更新)堅信「為正義發聲將成日常」 俄國最重要反對派領袖納瓦尼獄中猝逝
三月:貨輪撞擊釀禍,美國巴爾的摩大橋坍塌死亡事故
3月26日凌晨,新加坡籍貨輪「達利號」(Dali) 因電力故障失控,撞上美國巴爾的摩法蘭西斯.史考特.基大橋(Francis Scott Key Bridge)主跨支撐柱,導致大橋瞬間坍塌,數輛車輛及八名維修工人墜入帕塔普斯科河。事發時,當局曾迅速封鎖部分橋面,但未能阻止災難發生。
事件造成至少六人罹難,貨輪上13個貨櫃受損,並洩漏部分危險物質。事故幾乎切斷了巴爾的摩港的海運通道,導致每日約1,50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並嚴重影響供應鏈。時任美國總統喬.拜登承諾聯邦政府將全額資助橋梁重建,並要求加速恢復港口運營。
這起災難不僅對巴爾的摩地區帶來巨大經濟損失,也反映出全球航運安全管理及基礎設施維護的重要性。隨著重建工作啟動,這場災難的教訓將成為全球基礎設施安全改革的關鍵案例。
四月:美國大學生佔領校園,聲援巴勒斯坦
自從2023年10月,以色列、哈瑪斯的衝突爆發後,美國校園開始出現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議浪潮;而在2024年4月,這股抗議浪潮達到高峰。
4月,數十名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學生開始在校內紮營示威,要求校方高層向以色列「撤資」,不再捐錢給與以色列相關的企業。學生們認為,校方投資以色列相關機構的作為,等於是成為戰爭的共犯。示威行動迅速擴展至全美超過130所大專院校,並引發全球聲援,包括澳洲、加拿大及歐洲多國。
面對示威,各校態度不一。部分大學選擇與學生協商,如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同意就撤資進行投票,換取讓學生拆除營地;許多大學卻採取強硬手段,出動出動警力清場,或是令抗議者停學。截至2024年5月,全美有超過3,100名示威者遭警方逮捕。
這波大學抗議潮,被外界視為與1960年代末期,反對美國捲入越戰的學運同樣重要。抗議活動中,出現許多「反猶太主義」的言論受到多國領袖譴責,包括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不過,也有許多團體、國會議員與國際領袖,對學生們的和平訴求表示支持。
【延伸閱讀】「過去學到的恐怖主義都是謊言」新世代美國人在TikTok瘋傳賓拉登20年前的信
五月:520總統就職,賴清德宣誓致力民主發展與國際合作
賴清德於5月20日在總統府發表總統就職演說,除了回顧臺灣歷史,強調從專制到民主的演變,同時也表達繼續強化臺灣國家發展的決心,並提出「行政立法協調合作」、「民主臺灣,世界之光」、「和平與穩定」、「經濟與國際發展」四個主要施政方向。
賴清德並承諾將秉持「以民為本」的理念,為國人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強調團結合作和對未來的希望,並將繼續強化國防、改善社會福利,推動臺灣走向更強大繁榮的未來。
而作為臺灣首位女總統,國際媒體普遍稱讚前任總統蔡英文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強化與美國合作並捍衛臺灣主權,成功讓臺灣成為民主陣營的重要成員,並在中美競爭中維持平衡。
蔡英文任內推動國防改革和社會議題,如同性婚姻合法化,獲得國際認可。然而,兩岸關係緊張、臺灣邦交國減少及經濟挑戰仍是她的施政困境。總體而言,蔡英文在外交與國際事務上的成功被認可,但國內改革面臨爭議。
【延伸閱讀】
六月:印度總理莫迪二度連任,墨西哥誕生首位女總統
在2024年中,全世界有超過65個國家、42億公民迎接大選,可能成為史上最多人參與投票的一年,因此也被外媒稱為「超級選舉年」。
6月2日,墨西哥進行總統大選,前墨西哥市市長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以58%到60%之間的得票率遙遙領先,拿下壓倒性的勝利,成為墨西哥史上首位女性總統。
此次大選為墨西哥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登記選民數將近1億人;且選舉的職位總數高達2萬,除了總統外,眾議院與參議院議員、各個行政區的首長、議員也同時進行改選。除了政治集團的較量,選舉過程也成為墨西哥黑幫角力的戰場。選舉過程中,至少37名候選人遭到暗殺,部分市鎮的投票過程甚至因暴力攻擊被迫暫停。
【延伸閱讀】「全球民主的成敗之年」2024超級選舉年揭幕,重要大選時程一次看
七月:美國大選大轉折
今年7月,距離美國總統大選只剩3個多月,當時的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卻因在6月底的電視辯論中表現不佳,收到排山倒海而來的退選建言。不過,拜登仍堅持參選。
7月13日,共和黨候選人川普(Donald Trump)在賓夕法尼亞州進行競選活動時遭槍擊。事發後,川普留下一張臉上帶血、對空揮拳、特工環繞,背後還有一面倒掛美國國旗在藍天中飄揚的傳奇照片。
這個令人震撼的畫面,被媒體形容為「一張可能永遠改變美國的照片」、「加強川普『反抗化身』的英雄形象」。且外界普遍認為這起槍擊將提高川普在大選中的勝算,舉例來說,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於事發不久後,就正式表態將支持川普。
而在7月21日,拜登在社群上發表公開信,宣布退出總統大選。拜登的退出為美國2024年總統大選掀開新篇章,民主黨於不久後,經投票正式決定由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接任總統候選人。
【延伸閱讀】
七月:歐洲政壇也不平靜,英、法國會風雲變色
不只美國,今年7月的歐洲政壇,同樣面臨了一番動盪。
6月初,法國總統馬克宏宣布解散國民議會,並於6月30日、7月7日分別舉行第一、第二輪選舉。7月7日選舉結果出爐,結果卻出乎眾人意料。由左翼政黨組成的聯盟拿下最多席次,成為國會第一大派系;支持現任總統馬克宏的政黨聯盟位居第二;原先呼聲最高的極右派,在另外兩個聯盟聯手圍堵下,僅僅位居第三。
【延伸閱讀】
八月:冷戰以來,美俄最大規模換囚行動
8月2日,美國總統拜登、副總統賀錦麗於安德魯斯空軍基地,迎接剛被俄羅斯釋放的幾名囚犯,包括《華爾街日報》記者艾文.格士科維契(Evan Gershkovich)、前海軍陸戰隊員保羅.惠蘭(Paul Whelan)和記者庫爾馬舍娃(Alsu Kurmasheva)等人。
此次換囚行動,是自冷戰以來美俄之間最大規模的一次。囚犯交換涉及多國間的複雜談判,且是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在交涉過程中,也展現出美國總統如何運用外交力量。
而被釋放的俄國囚犯,包括數名俄羅斯間諜和一名被定罪、關押在德國的俄羅斯殺手瓦迪姆.克拉西科夫(Vadim Krasikov)。另外,曾透過超市價格標籤,對俄國出兵烏克蘭表達不滿的俄國藝術家亞歷山德拉.斯科希連科(Aleksandra Skochilenko)也在本次換囚行動中,一併被釋放。
【延伸閱讀】
九月:法國大規模性侵案審判開始
今年9月2日,法國亞維農的沃克呂茲省(Vaucluse)的刑事法院,著手審理一件駭人聽聞的性侵案。性侵案的受害者,為71歲的吉賽兒.佩利科特(Gisèle Pelicot);被告則包括與吉賽兒結婚50多年的前夫,以及其他50名陌生男子。
2020年,吉賽兒的前夫因在超市偷拍女性遭警方逮捕;隨著警方持續調查,卻發現前夫過去10年來,持續對吉賽兒下藥迷姦,並邀請數十名陌生男子共同性侵吉賽兒。
由於涉案人數龐大,聽證會長達三個多月。持續數週的法庭攻防中,吉賽兒放棄法律對於性侵案受害者的保護規定,主動要求案件公開審理。吉賽兒希望全國民眾都能聽見他的遭遇,藉此幫助其他遭下藥、性虐待的受害者,並「讓羞恥感轉移陣營」( pour que la honte change de camp)。
12月19日上午,在全法國、乃至於全球社會的關注下,沃克呂茲刑事法院宣布最終判決:吉賽兒的前夫判處20年有期徒刑,其中三分之二刑期不得減刑;其他參與性侵的50名男子全數有罪,被判處3年至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延伸閱讀】
十月:以哈戰爭,持續中......
2023年10月7日清晨,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無預警地向以色列發射數千枚飛彈,驚擾了許多人的睡夢;2024年10月7日,戰爭還在繼續,摧殘加薩走廊數百萬人民的烽火,似乎沒有一點平息的跡象。
從去年到現在,以色列與哈瑪斯之間的衝突不斷持續、擴大,儘管世界各國、各大國際組織發聲或介入調停,卻難以阻止加薩走廊上的軍事行動。且自今年9月起,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全面升級。9月17、18日,真主黨使用的BB call、對講機接連爆炸,外界普遍認為是以色列所為;隨後以軍開始向黎巴嫩發動大規模空襲、暗殺真主黨多位領袖;10月1日,以色列宣布向黎巴嫩發起「有限地面行動」,開始入侵黎巴嫩南部。
對於以色列的進攻,除了黎巴嫩展開反擊,伊朗也於10月1日向以色列發射約200枚導彈。外界對於中東的緊張局勢感到憂心,專家稱。「中東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一場全面的地區戰爭。」
【延伸閱讀】以哈交戰一週年:中東局勢日趨緊張,回顧一年來的戰事重點
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結果揭曉!川普重返白宮...
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川普成功擊敗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最終以312票對226票勝出,成功贏得關鍵的7大搖擺州,成為美國第47任美國總統。
美聯社和CNN等媒體在11月9日晚間宣布川普拿下亞利桑那州,並確認他在賓州、北卡羅萊納州、喬治亞州、內華達州等州的勝利。川普在這些州獲得超過50%的選票,並成功領先賀錦麗。這次勝利讓川普成為繼克里夫蘭後,第二位重返白宮的前總統。
在佛羅里達州發表勝選感言時,川普承諾將為所有美國人而戰,並以標誌性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結束演說,預示美國將進入新的黃金時代。
【延伸閱讀】「未來是美國的黃金時代」川普奪賓州勝券在握,自行發表勝選感言
十二月:6小時結束,尹錫悅引發南韓史上最短戒嚴
12月3日,南韓總統尹錫悅宣布實施緊急戒嚴,原因是反對派控制國會並向北韓靠攏,同時指控其進行反國家活動。南韓自1987年民主化後,再也沒有發布過戒嚴,這是近50年來首次實施戒嚴,引發國內外關注。
緊急戒嚴令一發布,南韓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發起抗議,國會要求解除戒嚴。12月4日凌晨,國會全體一致通過解除戒嚴決議,強調政府應尊重國會決議。尹錫悅於同日撤回戒嚴,並表示尊重國會決定,從宣布戒嚴到撤回戒嚴令,僅維持約6小時即被國會推翻。
戒嚴事件反映了南韓政壇的激烈對立,尹錫悅面臨來自在野黨的強烈反對,且民調支持度持續下滑。反對黨批評政府腐敗及失業率上升,同時對尹錫悅提出彈劾要求,儘管尹錫悅面對政治困境,依然強調維護自由憲政秩序。
此事件的後續發展包括尹錫悅面對的彈劾案,若被成功彈劾,將成為南韓歷史上第二位被罷免的總統。
【延伸閱讀】(1204更新)南韓總統尹錫悅宣布緊急戒嚴,國會議長禹元植召開緊急會議
十二月:德國總理蕭茲政府瓦解,歐洲領導危機恐加劇
12月17日,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在國會信任投票中失敗,標誌著自2021年以來的三黨聯合政府解體。蕭茲政府因財政政策分歧,特別是與自由民主黨的衝突,最終走向瓦解。信任投票落敗後,德國將提前於2025年2月23日舉行聯邦大選,這場選舉將決定德國未來走向,並對歐洲局勢產生深遠影響。
此次政治危機源於德國政府內部的理念分歧,特別是在移民政策、財政緊縮及經濟復甦等問題上的爭執。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崛起,反映出德國社會的政治極化,並威脅傳統政黨的支持基礎。
此局勢加劇了歐洲的領導危機,特別是在俄烏戰爭及國際不確定性中,德國的政治僵局使歐盟的決策能力受限,可能進一步削弱歐洲的全球競爭力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