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動物沒有人類的種種「包袱」,在繁衍後代時會想避開他人,到暗處偷偷進行;不過,想在野外觀察到動物交配的過程,還是需要一點運氣。特別是目前已瀕危的豹紋鯊,過去,從來沒有人類看過野生豹紋鯊的交配過程。
就在去年,澳洲一名教授幸運在野外目擊並記錄下整段豹紋鯊的交配過程,而且更出人意料之外的是,這還是一場由一隻雌鯊、兩隻雄鯊一起進行的「三人行」。
第一次記錄到交配的過程,還是3P
9月18日,一篇《動物行為學雜誌》(Journal of Ethology)上發表的最新論文中,詳細紀錄了豹紋鯊的交配過程。這篇研究由澳洲陽光海岸大學(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的海洋生物學者拉索斯(Hugo Lassauce)主導,也是人類首度在野外拍下豹紋鯊交配的畫面。
豹紋鯊的學名為「Stegostoma tigrinum」,牠們的身體扁平、修長,身上有許多深色斑點,看起來就像披上豹紋一般。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的資料,豹紋鯊分布於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的沿岸水域,然而族群數量正不斷減少,目前已被列為瀕危物種。
過去,針對豹紋鯊的研究多是在圈養的環境下進行,人們對於牠們在野外的繁殖方式所知甚少。為了研究豹紋鯊,拉索斯常駐法屬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長達一年,與當地水族館合作,每週都會在距離海岸15公里處浮潛,監測棲息當地的豹紋鯊。
拉索斯在CNN的訪談中指出,任何種類鯊魚的交配行為,都極少被人類目擊。過去,拉索斯曾看過雄豹紋鯊追逐雌雄豹紋鯊的「求偶行為」,或是在雌鯊與雄鯊分開時剛好趕到現場,但從來沒有看過豹紋鯊實際交配的景象。
先前,拉索斯與其他研究人員觀察到,豹紋鯊會在特定季節聚集該處,「我們懷疑這種聚集是為了交配。」而在持續監測下,拉索斯終於在這個「聖地」目睹豹紋鯊交配的當下!
前戲很長,正戲短暫
拉索斯描述,2024年7月12日,他前往這個豹紋鯊的聚集地浮潛,當時他在海床上發現3隻長度約2.3公尺的豹紋鯊,而其中一隻雌鯊的胸鰭,正被另外兩隻雄鯊抓住。
拉索斯立刻就意識到眼前景象的重要性,「我告訴同事把船開走以避免干擾,然後我浮在水面上等待,低頭看著幾乎一動不動地待在海床上的鯊魚。」
兩隻雄鯊同時抓住雌鯊,雌鯊偶爾掙扎想掙脫,這個過程持續超過一個小時;接下來,兩隻雄鯊先後與雌鯊交配,過程皆耗費數十秒。「我在冰冷的海水中等了一個小時後,牠們終於開始游動。」拉索斯回憶,「兩隻雄鯊進行的過程都很快,且一隻接續著另一隻進行。第一隻花了63秒,另一隻則是47秒。」
交配結束後,兩隻雄鯊癱在海床上一動也不動,雌鯊則迅速遊走。拉索斯解釋,交配後「雄鯊會失去意識」,必須在海床上躺幾分鐘才能恢復體力,「當雌鯊不斷試圖掙脫時,雄鯊必須緊緊固定住雌鯊,並一邊游泳一邊交配,這會耗盡牠們所有精力。」
有助了解鯊魚的繁殖機制
此次為人類首度觀察到豹紋鯊完整的交配過程。拉索斯在論文中提到,在他拍攝90分鐘的影片中,兩隻雄鯊、一隻雌鯊的交配行為包括:長時間的交配前定位、雄鯊魚抓住雌鯊的鰭和尾巴、雄鯊的生殖器官與明顯的射精動作。研究也指出,野生豹紋鯊使用性器官「鰭足」(clasper)將精子送入雌鯊體內的方式,與過去在圈養環境中的觀察報告一致。
過去,人們對於鯊魚的生殖行為了解有限。此次研究的共同作者、陽光海岸大學的資深研究員達吉恩(Christine Dudgeon)已研究豹紋鯊20年,他表示這次能觀察到兩隻雄鯊先後參與交配,「實在令人驚訝而且著迷。」達吉恩也提到:「從基因多樣性的角度來看,我們希望了解每年雌鯊所產的一批卵當中,到底包含多少位父親的貢獻。」
根據CNN採訪,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的保育遺傳學專家漢布爾(Emily Humble)則說明,雌鯊魚的生育方式多元,不僅能在沒有雄鯊的狀況下進行「孤雌生殖」,似乎也會與多名伴侶交配,「針對牠們的多父生殖(multiple paternity)行為進行的基因研究,將是理解這項策略如何影響這個瀕危物種基因多樣性的關鍵。」
也有助研究人工生殖
此外,這篇研究也能為豹紋鯊的保育工作提供更多資訊。達吉恩表示,拉索斯拍攝的影片證明,此次鯊魚交配的地點為豹紋鯊的關鍵交配棲地,「這能為管理與保育策略提供資訊,並幫助我們更廣泛地理解族群動態與繁殖行為。」
研究也將有助於目前在包括澳洲等國進行的人工授精研究,讓豹紋鯊有望「重返野外」,脫離瀕危的處境。「這次的觀察提供關於繁殖行為的關鍵資訊,」拉索斯表示,「可以用來改進人工受精的技術。」接下來,拉索斯將繼續研究豹紋鯊產卵的棲地,以及野生幼鯊的活動範圍。